發布日期:2025年8月15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陳育芬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817
2049年的未來是否仍遙不可及?透過科技技術的應用,是否可能勾勒出自己80歲時的樣貌?未來困在太空站的虛擬人,與真實的人類世界又能產生什麼樣的互動?在人工智慧與虛擬生命型態高速演化的2049年,臺灣將如何在科技與文化的交會處重新定位自身?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展即日起至8月21日於臺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出,9月13日起移師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開始為期一年的展出。
《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是「晶創人文計畫」的初階成果概念展示。這項跨領域展覽將引領觀眾想像一個跨物種的共感、共生、共創的後人類未來,體現人與環境共生、與萬物共感,以及人機共創的理念,媽祖則為祈願萬物幸福共好的臺灣精神象徵。
策展靈感源自經典科幻作品《銀翼殺手》、《駭客任務》、《攻殼機動隊》,透過藝術想像與晶片科技研究結合,建構出一座漂浮於地月軌道之間、以媽祖為核心意象的太空站。觀眾將親身體驗「全息人」、「虛擬人」與「肉身人」共存的近未來生活樣態,思索人與科技、社會與數據之間全新的倫理關係。
本次展覽由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團隊聯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嘉義縣太空教育館、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等機構共同推動,並邀集7組藝術團隊參與。作品展出橫跨即時動態捕捉、AI天文攝影、虛擬直播、全息感測互動電影等裝置,打造出觀展者可實際穿梭的「太空站甬道」,引領觀眾走進2049年的日常生活。
展覽作品中,由貳進團隊製作的《福朗提爾壹號》透過觀眾互動與電腦即時運算產出影像。而由跨界背景團隊李旻晉、李威辰、陳俊宇、紀敦智創作的《SpaceLive》,則讓觀眾直接與一受困在太空中的虛擬人進行長時間的互動,觀眾也可長期追蹤AI運算後的虛擬人格發展。晶創人文計畫團隊製作的《80之後》,探討未來高齡者以全息人形式存在的可能。
本次展覽將讓觀眾在沉浸式的空間中,認識晶片算力如何支撐即時環境監測、虛實體驗、老化模擬、情緒感知等未來日常應用,並反思在算力密布的社會中,人類如何持續保有情感、信仰與社群的連結。
展覽時間|臺北場:2025.8.16(六)—2025.8.21(四) (休館時間請見館方官網)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展出作品|福朗提爾壹號、時空摺面、SpaceLive、80之後、保羅三重奏、顯影用液、未來感官體驗交易、拜祖雲、PM3000、阿龜微氣候
展覽時間|嘉義場:2025.9.13(六)—2026.9.12(六) (休館時間請見館方官網)
展覽地點|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
展出作品|福朗提爾壹號、假色拍貼機、SpaceLive、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B、 福朗提爾號-啟程、80之後
《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由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及多家機構共同推動,呈現跨物種共感共生的後人類未來,以媽祖象徵祈願萬物共好。展覽邀集7組藝術團隊,運用動態捕捉、AI天文攝影、虛擬直播、全息互動電影等裝置,打造可穿梭的「太空站甬道」,帶領觀眾走進2049年的日常。
左起為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經理施香蘭、國家太空中心教育辦公室總監鄭琮生、國科會人文處處長黃俊儒、晶創台灣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闕志達、晶創人文辦公室總主持人張聖琳、C-LAB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執行長謝翠玉、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主任莊春滿。
展覽作品中,由貳進團隊製作的《福朗提爾壹號》透過觀眾互動與電腦即時運算產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