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自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交通部觀光署及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馬管處)特別舉辦媒體踩線活動,邀請全國多家主流媒體與旅行社業者深入南竿、北竿展區,搶先走進這座被藝術喚醒的島嶼。馬祖,不僅承載戰地記憶與壯闊海景,更是一方孕育創意、承載文化的靈感之島。透過媒體實地參訪與深入報導,讓更多人看見馬祖如何以島嶼為展場,開展一場結合自然與當代藝術的感官盛宴。
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十年為願景、每兩年舉辦一次,結合藝術、教育與建築,旨在透過策展與地方創生,活化四鄉五島與海洋文化,並將藝術融入島嶼的日常。活動同時以「跳島旅遊」的形式展開,讓參觀者欣賞作品之餘,也能體驗馬祖獨特的風土人情。
第一屆以「島嶼釀」為題,帶領人們探索馬祖文化底蘊;第二屆以「生紅過夏」,象徵能量累積與蛻變;今年第三屆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策展主題。「拍楸」(閩東語 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需全村動員,連續十多天在海中立下竹樁為漁網定錨,象徵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策展團隊以此為名,傳達馬祖人面對大海的韌性與集體記憶。邀集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澳洲與西班牙等地共計55組藝術家參展,將南竿、北竿、東引、莒光等島嶼轉化為藝術舞台。透過地景裝置、錄像、聲音藝術與社區共創,演繹島嶼的邊界文化、歷史記憶與當代表達,讓遊客漫步於聚落巷弄或軍事遺構間,皆能與藝術作品不期而遇,體驗「島嶼即展場」的獨特魅力。
本次踩線行程安排豐富,結合藝術觀展、地景體驗、人文導覽與在地餐食住宿,打造一趟全方位的藝術之旅。第一天率先走進八八坑道,欣賞韓國藝術家鄭然斗以聲光影像創作的《第88號記憶的顫音》,將軍事遺跡與酒甕記憶交織成多重感官體驗;在梅石軍官茶室,彭雅倫以《白馬非馬》轉化女神信仰與女性生命力,而曹筱玥的VR作品《藍眼淚》則結合在地傳說與沉浸式科技,帶領觀者進入馬祖特有的海洋浪漫。午後行程走訪完工後首度開放的77據點,由藝術家林銓居以陶土花朵創作《菊花五千朵》,在曾經肅殺的炮口坑道中營造療癒氛圍;馬祖日報故事館展出吳柏葳的《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透過公眾參與以大型照相館影片連結世代記憶。
第二天行程轉往北竿,首先登上大坵島,與野生梅花鹿群近距離互動,體驗島嶼純淨的徒步慢旅。接著造訪芹壁聚落,欣賞許家維的《鐵甲元帥三部曲》與《御甲戲園》,真實記錄當地素人京劇團的排練故事,展現信仰、藝術與社區力量的結合,並沉浸於石頭屋聚落與海景相互輝映的氛圍。壓軸行程則來到北竿發電廠,參觀阮義忠的《時間行者》、一隱照明設計團隊的《軍魂之光》等作品,見證工業遺構在當代藝術詮釋下的全新風貌。兩天一夜行程並搭配在地海鮮料理與特色民宿,讓媒體、旅行業者不僅看見藝術,更能從飲食、住宿到自然生態,全方位沉浸於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獨特魅力。
馬管處表示,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最大特色,是將藝術帶進坑道、據點、聚落、港口與自然景觀,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走進島嶼的歷史與日常。這種「與場域共生」的展覽模式,不僅展現馬祖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旅人在旅途中自然融入藝術氛圍。馬管處同時推廣「島嶼淨行-馬祖徒步慢旅」,遊客以雙腳丈量島嶼,沿著花崗岩海岸或聚落小徑緩步探索,在行走間細細體會藝術與環境的對話,感受馬祖獨有的自然與人文魅力。
交通部觀光署陳玉秀署長誠摯邀請全國旅客走進馬祖,把握這場難得的國際藝術盛會!在山海與風聲之間,感受藝術降臨島嶼的震撼,無論是隱身坑道的光影裝置、點亮聚落的地景創作,或與自然共舞的作品體驗,都將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歡迎攜手親友即刻啟程,親臨馬祖國際藝術島,探索邊境島嶼獨有的創意能量!
展覽詳情與作品介紹,請上活動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