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北部新聞台北市【市民共構 × 城市創新 114年市政專題論壇激盪臺北未來想像】

【市民共構 × 城市創新 114年市政專題論壇激盪臺北未來想像】

新聞聯絡人:陳宗亨專門委員

聯絡電話:2720-8889轉2262;0966-686-090

本案承辦人:胡婷舜副研究員

聯絡電話:02-2720-8889轉2280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攜手《天下雜誌》於11日舉辦【114年臺北市政專題論壇】,論壇以「未來城市 × 公民共構」為主題,邀集產官學界領袖與專家,共同探討城市治理創新、運動娛樂產業、城市品牌及人流治理等關鍵議題,為臺北的下一步發展提出多元想像。

  研考會主任委員殷瑋在致詞時指出,城市的印象往往由政策引導而生,從交通建設到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市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他以福岡「一人一花運動」與首爾紅綠燈遮陽傘為例,強調「城市發展需要大型建設,也需要貼近市民的細膩設計」。他期盼透過此次論壇,讓臺北的建構從硬體基礎設施,深化為市民共創的文化。

四大議題描繪城市願景

  論壇圍繞四大核心議題展開。在「下一個臺北該長什麼樣」的討論中,富邦育樂總經理陳昭如分享,運動賽事不只是競技,更是凝聚歸屬感的「應援經濟」。富邦透過智慧球場、社群互動、跨界娛樂合作,打造球迷全方位體驗。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呂豐餘則提出城市品牌的「3C」——Character(個性與靈魂)、Connection(人與人連結)、Co-Creation(公民共創)。他強調,臺北的科技便利、人情味與多元包容都是獨特的品牌資產,唯有透過鮮明定位與公私協力,才能在國際上建立清晰印象。

  在「移動城市與人流治理」議題上,專家們以數據剖析臺北的人口流動挑戰。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秘書長鍾易詩表示,在15公里通勤圈內,自行車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並提醒「TAIPEI不只要有AI,還要有EI(同理心智慧)」,規劃道路時應兼顧自行車與機車騎士的友善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楨家則透過共享單車數據,揭示了人流的實際移動模式。例如,深夜雖然用車人數不多,但騎乘距離明顯較長,反映市民對深夜大眾運輸的需求。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金家禾則提醒,城市建設應融入在地需求,並善用ICT技術提升治理效能。

  「Tech TPE|AI科技賦能治理」則探討如何讓市政服務從「被動回應」走向「主動貼心」。臺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岩建議市府打造一個「懂臺北的AI Agent」,如同「臺北土地公(媽)」般傾聽民意。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強調,政府應以市民需求為核心,「不該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服務給市民」。臺灣智慧雲端服務策略長李立國則表示,AI City的價值在於「全民共享」,不應只服務有能力消費的人,而應優先協助弱勢族群,讓每一位市民被看見、被照顧。

  最後,「教育與社會創新支持網」回應了少子化與教育公平挑戰。雜學校執行長蘇仰志指出,Z世代追求「意義與成就」的內在驅動,城市應以開放生態支持多元職涯路徑。美感細胞協會共同創辦人陳慕天認為,美感與生命感受是AI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應從課本、校園物件到公共設計推動創新。親子天下主筆王韻齡則提醒少子化導致技職弱化與升學擠壓,建議透過跨校合作與AI分工減輕教師負擔。三位講者一致強調,改革需支持教師、跨界合作,並允許創新試驗的風險。

共同參與,共構未來

透過四大議題的交鋒與交流,這場論壇展現臺北在治理創新、城市品牌、智慧科技與教育支持上的多元想像。未來城市的藍圖不僅仰賴大型建設與技術突破,更需要市民、企業與政府的共同參與。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表示,期盼論壇的討論能成為具體行動的起點,讓「未來城市 × 公民共構」真正落實在每一位市民的日常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