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北部新聞台北市當AI遇上心理:專業守護不缺席

當AI遇上心理:專業守護不缺席

隨著人工智慧(AI)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許多心理健康相關的AI產品,如情緒聊天機器人、心理測驗程式、壓力管理App等,已逐漸被大眾廣泛運用,加上AI便利、隱私及不帶評價的特性,越來越多人選擇與AI聊天,談論那些難以啟齒的煩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AI雖能成為心理健康促進的輔助工具,但並不能取代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評估與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賴柔吟精神科醫師指出,AI雖然提供便利、即時的回應,但對於習慣使用聊天機器人的民眾,建議仍要注意以下事項:

  1. AI只是「程式工具」,不是「真實的朋友」:AI的回應,只是程式設計的反應,不具有真實的感情與同理心,更不能取代現實生活的人際互動。
  2. 使用AI,仍要保有批判性思維:相關社會事件跟研究都顯示AI也會犯錯,所以對於AI所提供的身心健康建議,都必須經過思考及判斷。
  3. AI無法診斷疾病:AI並非醫療專業人員,僅能提供文字參考,若有長期失眠、情緒低落或出現自傷想法,仍需立即就醫。
  4. 要建立「真人」的求助清單:當心情鬱悶或有任何傷害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求助AI!請聯繫朋友、家人、老師或撥打「1925安心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諮詢專線,讓「真人」協助您。
  5. 避免過度依賴:AI只是輔助工具,而非唯一的心理支持來源,真正的心理治療,仍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與介入。

臺北市衛生局提醒您,如果有心理困擾或心理諮詢的需求,除了本市12行政區13據點提供社區心理諮商門診(含青少年心理諮商特約門診)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外,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亦可為您提供心理諮詢及專業心理支持服務。如有需求,請撥打3393-7885洽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