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14年2月20日
「耳石脫落症」又稱「良性陣發性眩暈」,是很常見的前庭疾病,不會影響聽力,也不會危及生命,卻會讓人很不舒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解釋,耳石脫落簡單來說就是橢圓囊中的耳石漂流到半規管中,耳石器官主要是負責控制身體平衡的,「耳石」本身是一個碳酸鈣結晶,通常附著在內耳平衡器官的內膜上,這些小石頭因為老化、缺氧、感染或是鈣離子失去平衡,脫落漂流掉到半規管中,造成擾流影響平衡作用,因此就發生暈眩症狀。
一般來說,發生暈眩的頻率與原因很多種,暈眩發生時要如何區分是否是因耳石脫落造成的,臨床表現上,這種眩暈大多短暫(10秒~30秒),特定的頭部動作誘發,例如某個動作改變時,像是轉頭、抬頭或左右移動時被誘發,當嚴重時稍微一動就會發作。
自發的老化(退化)、頭部外傷(包括醫源性)、前庭神經炎、偏頭痛、缺氧、梅尼爾氏症都是耳石脫落可能原因,在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通常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研究可能與骨質疏鬆有關,因為骨質疏鬆會影響到耳石器官裡的鈣離子平衡,也有可能造成脫落。
治療方式,藥物是用來緩解暈眩,主要會採取耳石復位術,藉由轉動病人頭部將耳石導回橢圓囊,算是比較物理性的治療方式。但由於復發率很高,治療完成後一年內復發率約18%,三年內復發率約30%。
施行耳石復位術後該如何保健,楊宗翰建議有這個症狀的患者,要練習放慢腳步,也要避免瑜珈這類會有扭轉、倒立等動作的運動,另外也要避免身體缺氧,飲食清淡少鹽、少油,適時補充營養素(鈣、維生素B、D),讓血管維持好的狀態,如果還是常感暈眩不舒服,就要及早回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居家耳石復位法,以半翻跟斗式治療右側耳石脫落:
A. 跪在地板上或大床中間,快速朝上看向天花板。
B. 接下來,將頭倒過來放在地板上,收下巴,用頭的後側去接觸地板,以指尖輕敲右耳後的頭顱,也可以幫助耳石移動。
C. 慢慢轉頭,頭轉向右側手肘,試著讓右手肘在你的視野中間。請一直保持頭的方向。
D. 請繼續保持您頭的方向(看向右手肘),然後突然快速的將頭抬至肩膀高度。在這動作後,您的頭會與地板成45度角。
E. 迅速抬起頭來到直立狀態,保持頭轉到右肩。在眩暈平息後,在慢慢的頭轉回正位,然後坐下來。
(圖片來源為國際期刊Foster et al, Audiol Neurotol Extra 2012;2:16–23)
* 調整的過程中,每個姿勢都可能會引起眩暈,當眩暈發生時請停止動作直到頭暈停止,再進行下一步動作。
* 休息15分鐘,在休息後迅速的上下傾斜您的頭,如果沒有造成眩暈,就不需要在重複上述動作。如果仍然感覺頭暈,就請重複進行上述動作。
※注意
1. 每系列動作要等15分鐘,讓耳石可以沉澱。
2. 完成這個居家耳石復位法,睡覺時請以2到3個枕頭,將頭墊高直立二晚。
3. 睡向右側一個禮拜(放一個枕頭在你的背後,避免你在晚上轉過去)。
4. 如欲治療左側耳石脫落,左側為鏡向動作。
5. 頸部有退化者請依醫師指示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