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亞堅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CAPRI)今(12)舉辦「共築韌性 新創亞太」國際論壇。臺北市長蔣萬安應邀出席,並以「打造韌性城市」為題發表閉幕致詞。蔣萬安致詞時預告,臺北市全新「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即將上線,整合現場災情查報、災情數據儀表板,並透過AI整合氣象、地震、地理資訊及歷史災害數據,形成對地震及颱風災損的風險預估,具體實現「市長在哪,應變中心就在哪」。
蔣萬安表示,一座城市的韌性,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它遇到衝擊能否屹立不搖。他提到,去年4月3日,臺灣東部發生芮氏規模7.2的大地震,是近2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當時正值通勤時間,但他和市府團隊在5分鐘內全體動員、各就各位,展現了臺北市在災害應變上的高度韌性。
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應變能力,臺北市政府將以往集中到單一應變中心EOC大樓的模式,轉型為行動化的EOC模式,下個月即將推出新的「災害應變雲端協作平臺」,讓不同部門能同步分散協作,實現更即時、更有彈性地的防災。
除了抗震,臺北也積極應對極端氣候的挑戰。蔣萬安說到,原本的排水系統只能處理每小時78.8mm的強降雨,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天氣,臺北市正全面升級排水系統,目標將城市的暴雨容受能力提升13%,達到每小時88.8mm,其中一項重大工程:敦北地下大排,首創採用「微創手術」方式施工,利用潛盾機在地下40公尺進行挖掘,可容納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的雨量,並將施工期間對地面交通與日常生活的衝擊降到最低。
蔣萬安也提到,除了自然災害,因應戰災的預備同樣重要。今年,臺北市配合中央政府,合併「萬安」與「民安」兩大演習,進行城鎮韌性演習,目前已經完成了四場兵棋推演,以提升市民在各種情境下的應變能力。
在數位韌性方面,臺北市政府一年面對將近2,000萬次網路攻擊,臺北市資訊局將43%的IT預算投入資安建設,並持續強化多層次的防護架構。蔣萬安強調,正因為對於資安的信任,臺北才能自信地推動AI驅動的智慧城市發展,而AI就在臺北(T"AI"pei)。
蔣萬安也分享了「鮮奶週報-生生喝鮮奶」政策,透過智慧卡證系統和便利商店網絡,讓學生可每週免費領取鮮奶,這不僅是對學生健康的支持,更是智慧物流與政策創新的實踐。
蔣萬安相信,臺北的政治韌性就是來自民主,去年在哈佛甘迺迪學院的演講中,他就曾以火鍋來比喻臺北在政治上的韌性。臺北的友善、共融與多元,讓不同年齡、性別、族群與文化的個體都能宜居並放心地展現自我,就像各種食材在火鍋裡一般的調和。蔣萬安強調,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維持民主的多元、開放與包容,而且堅定守護民眾包含言論、信仰等自由,絕不能淪為一言堂,更不能雙重標準。
最後,蔣萬安分享英國生活品質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幸福城市指數(Happy City Index),臺北從去年的第46名躍升全球第八。他表示,這是臺北的進步,更是臺北的民主韌性,也再次歡迎所有貴賓來到臺北這座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