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7月16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道教藝術」無處不在,包括道經抄本、符籙文書、神像畫,甚至是法器衣冠與民俗文物,都是道教藝術的一環,也是道教文化史的重要研究範疇。這些道壇的民間藝術,不只描繪人類對仙界的想像,更承載人們對生活、宗教、生命的多元觀點,甚至透過畫作等不同方式,轉譯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本次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線上導覽活動,特別邀請臺灣史上首位「道士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李豐楙,透過他多年的研究,帶大家深入認識道教藝術與文化。
透過道壇畫之民間藝術以彌補道教藝術的空白
在宗教藝術中,道教藝術的研究成果常常不及佛教藝術,原因複雜且難以定論,但道教在漢人社會的存在乃是事實,主要是儀式實踐。這種以道壇畫(或道場畫)為主的民間藝術,有別於宮廷畫或畫院之作,大多出自民間畫師之手,因宮廷畫錄既不著錄,政府機關也未收藏,故道壇使用的便多是民間的道壇畫作。因此之故,李豐楙在研究道教史、道教文化之初,便有計劃地進行收購,多年來累積了一定數量,透過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世界宗教博物館及鄭成功文物館等舉辦公開展覽,出版多種畫册,彌補道教藝術的空白。無論展覽或出版,目的都在配合道教文化史的研究,亦即經典、文獻配合圖像的跨領域研究,透過媒介轉譯而探索其奧秘。
生存與秩序仍是透過信仰、宗教而存在
李豐楙的研究領域橫跨道教文學、道教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及中國現代文學,曾2次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2年更以道教研究的卓越成就,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深入鑽研道教領域,李豐楙於1987年拜基隆正一派道長李松溪為師,正式成為入門道士。而後於國立政治大學創立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動《道藏》典籍的電子化典藏,並協助相關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規劃課程,使道教的學術研究、知識傳播與藝術文化有更多的發展與維護。李豐楙的跨界研究與努力,累積了豐富的研究與田野調查經驗。本次講座中,李豐楙特別針對「十王圖」與「中天禮斗圖」深入說明,引導人們進一步思考一種現象——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科技發達與否,人類的生存與秩序仍需藉由信仰與宗教來維繫。
「畫中仙界」YouTube影片首播時間為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下午2點,本次講座除解析宗教圖像,討論宗教與文化、宗教與文學,李豐楙也將深入探索生命教育等議題,不僅帶大家認識神仙的世界,也引導探索人類社會與宗教間的需求與互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透過線上收看。
播放時間|2025.7.18(星期五)下午2:00
頻道連結|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blog/096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