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產經消費《人文沙龍系列》 不壓抑的現代性:清末「新」詩學 114年09月22日

《人文沙龍系列》 不壓抑的現代性:清末「新」詩學 114年09月22日

發布日期:2025年9月22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詩學」的發展反映時代的潮流、社會局勢及政經環境的變化。尤其清朝末年,倡議百日維新的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文人胡適更曾倡導「白話文運動」,這些轉變讓詩學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舊詩」本身並非過時,不少文人雅士透過分析舊詩,展開跨越時間的對話,呈現詩的現代性與時間感,更回應文人當下的處境。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守仁,分享清末「新」詩學與現代性的關聯,帶大家看見美麗新「詩」界。

詩學的變化,深刻體現不壓抑的現代性
因應時代環境變遷,不少文人倡議針對詩界有所改革。晚清曾出任新加坡總領事的黃遵憲,就曾提出「離合伸縮之法」;被稱為「才子」和「詩論大家」的樊增祥,也曾提出「光景日新日奇,詩境因之而生」的想法,認為詩學的新舊並無任何界線。與樊增祥齊名的詩人易順鼎,也透過七言歌行的方式,展現新事物、新感覺的詩歌實踐。此外,清末史學家、詩人沈曾植提出的「三關說」,以及近代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解析清末詩人陳三立的詩作,認為字裡行間更具「現代的感覺」。作家錢鍾書也曾敏銳分析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舊詩,認為詩中蘊含「現代時間感」。透過不同角度的討論,可發現當時的詩學轉變,其實也是文人對於當下的積極回應,不僅是一種微妙的革命,更是不壓抑的現代性。

「新」詩學提供當代人們重新思考文學、探究詩歌
曾守仁的研究專長為宋明詩學、文學理論、晚清文學及文學評點。多年來透過國科會研究計畫,深入分析詩學的轉變與影響,包括「明清之際的詩史考察:以錢謙益、王夫之為中心的討論」及「從詩史到神韻:明末清初詩論的抒情視域考察」等研究。除整體趨勢的演變與分析,也針對「個案詩人」進行研究,例如鎖定王國維新舊詩作「國體、抒情與現代體驗——析論『文化神州喪一身』的王國維」計畫,及針對易順鼎、陳三立、鄭孝胥、沈曾植進行「惡世界裡如何抒情——近代詩學重要個案研究」計畫。尤其近年完成的「潛蛟之舞:晚清民初桐城詩派的文學活動」計畫,更是藉由桐城詩派進一步探究傳統抒情格式的改變及傳統詩論的現代性。 
 

本講座時間為114年9月22日(星期一)下午2點至4點,地點在國立中正大學,由該校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擔任主持人,同系所教授張日郡擔任與談人。本次講座將探討百年前的詩人如何因應詩學大動盪,身處當今的我們又可以如何借鏡這些歷史與文學變化,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講座時間|2025.9.22(星期一)下午2點至4點
講座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blog/098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

 

國科會20250922人文沙龍海報(不壓抑的現代性:清末「新」詩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