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25臺北詩歌節,將於10月4日至10月18日隆重登場。今年的主題「縫隙之光」,由策展人鴻鴻精心策劃,期待「光」能消解我們對不完美人生的沮喪,對世界倒退的焦慮,以詩作為照亮世界縫隙中的光。並特邀國際詩人柯琳娜‧歐博阿耶(西班牙/羅馬尼亞)擔任駐市詩人,以及來自歐洲、拉丁美洲、亞洲與中東的國際詩人,與臺灣詩人共同展開一場跨越語言、文化與藝術疆界的盛會。
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致詞時表示,本屆詩歌節也延續過去幾年的特色,推出跨領域的詩行動:詩和影像、音樂、劇場結合,讓詩不只透過朗誦,更是以跨界行動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除了與獨立書店合作之外,也特別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書展活動,讓詩得以各種樣貌流動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讓詩的力量觸及大眾。除了臺灣本地的文化工作者之外,也邀集許多國際詩人,展開一系列的文化交流,也代表著臺北做為一個世界的交匯點。
策展人鴻鴻表示,近期全世界都面臨許多變動及挑戰,彷彿出現了很多裂縫。但裂縫是危機也是轉機,臺灣像是一艘小船在汪洋中前進。藝術就是某種帶給我們穩定的力量。今年臺北詩歌節講座策畫了許多與當代日常生活相關講座,像是三十女子的焦慮、社畜的困境,向資深詩人零雨致敬的音樂會,也會有原住民詩人參與的活動。邀請來的國際詩人也都策劃了深入的交流講座。今年駐市詩人是位非常優秀的創作者,寫詩的同時,也寫小說、評論及報導;出生於羅馬尼亞,居住於西班牙,本身也是一種跨文化代表。
國際詩人柯琳娜‧歐博阿耶擔任駐市詩人 展開跨語言的交流與對話
今年的臺北詩歌節駐市詩人—柯琳娜‧歐博阿耶,於記者會朗誦自己詩作前致詞。縫隙之光是現在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我們需要詩人去看見,反映這個光,藉此帶來穩定的力量,讓我們看到希望。她本身出生於羅馬尼亞,在西班牙也以加泰隆尼亞語寫作,擺盪在大國與小國之間,也與臺灣的境況有點相似。並在現場朗誦了一首與祖母及女性傳承有關的詩作。她將帶來2場專場講座,分享語言與身份的流動,並與西班牙文學研究翹楚張淑英教授、臺灣詩人鄭順聰、曹疏影、張芳慈等人展開跨語言的交流與對話。
除了駐市計畫,本屆亦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齊聚臺北:厄瓜多的奧古斯托‧羅德里格斯,詩行精準犀利切入文化與社會矛盾;巴勒斯坦的馬萬‧馬庫爾,以文字見證流亡,在無情戰機轟炸中仍尋找聽見鳥鳴的希望;日本的平田俊子,以戲謔幽默揭露現實荒謬,語句反覆輕盈讓詩形成自由的遊戲;香港的劉偉成則透過城市書寫與時代呼吸,呈現港台之間的心靈共振。這些來自不同語境與處境的聲音,將與臺灣詩人展開對話,讓臺北成為語言交鋒、思想碰撞的場域。
開幕亮點演出《縫隙之光》10/4晚間登場
開幕詩演出《縫隙之光》 將於10月4日晚間在中山堂中正廳登場。由導演陳煜典以意象劇場詮釋湖南蟲詩集《水鬼事變》,搭配國際樂團「聲動樂團」以世界音樂譜寫出詩歌之光。三位國際詩人──柯琳娜‧歐博阿耶、奧古斯托‧羅德里格斯、馬萬‧馬庫爾──也將於音樂之中現場朗詩,在光影交錯中揭開序幕。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到即將在開幕演出的聲動樂團,其中兩位樂手Mia謝韻雅及Scott,現場演奏印度風琴(Shruti Box)圓框手鼓(Tar),吟唱詩人馬萬詩作的選段。
跨領域詩行動:影像、音樂、詩的多重聲部
詩歌節的特色跨領域詩行動,讓詩在光影與聲響之間展現多重面貌。西西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導演版):以香港作家西西的自傳體小說為主線,橫跨上海、香港、美國三地拍攝,呈現她從戰亂童年到定居香港的生命軌跡。映後座談將邀請「西西空間」的主席羅樂敏與香港詩人劉偉成對談,回望這位女性作家筆下跨越世紀的創作能量,以及其所建構的香港城市風景。《女兒的九十九種藍》詩與音樂二重奏:甫獲2025紐曼華語文學獎的詩人零雨,以詩集《女兒》追憶母親,並透過多重「女兒」的視角,展現女性在社會與家庭中的生存掙扎。表演邀請音樂人羅思容以詩入歌,並由詩人柏森加入對談,使詩與音樂交織成多層次的藍色變奏。《戲言的自由》──平田俊子專場:日本詩人平田俊子其詩作以戲劇化巧妙演譯殘酷的現實生活,以戲謔的語言,穿透人心。在女書店的專場中,她將與楊佳嫻對話,由詩人騷夏主持,帶領觀眾進入文字遊戲的自由國度,探索詩如何既輕盈又尖銳。
當代詩潮講座:詩直面當下的社會切面
「當代詩潮講座」系列以國內詩人為主,聚焦社會議題與日常困境,讓詩成為與現實對話的出口。《三十女子的突圍》:當代女性在年齡與身份轉換中,如何面對身體、心理與社會期待?李修慧、栩栩將以詩為語言,回應「三十而立」的焦慮與突破,展現女性視角的生命書寫。《影像與詩的相撲》:吳俞萱長年策劃「電影讀詩會」,此次將與影像世代詩人蔡宛璇對談,分享影像如何成為詩的延伸,詩如何反過來為影像注入靈魂。兩人將以相撲般的角力,呈現文字與影像之間的張力。《社畜有話說》:在職場裡,人是否注定為「社畜」?是命運的錯、老闆的錯,還是自己的錯?鄭聿與陳昌遠將透過詩句直言無聲的壓抑,讓詩歌成為上班族群的發聲器,映照現代勞動處境。
閉幕詩行動:《彼此彼此,自己自己》
詩歌節的壓軸演出《彼此彼此,自己自己》將於10月18日於中山堂光復廳登場,六位原住民族詩人──Lamulu Pakawyan 然木柔‧巴高揚、Cidal Talod 嚴毅昇、Sayun Nomin 游以德、Salizan Takisvilainan 沙力浪、 Abus Takisvilanan 伍聖馨、馬翊航──以吟誦與物件交織的形式,分享生命記憶與土地的聲音,讓詩歌節在集體共鳴中劃下句點。
2025臺北詩歌節也設計了並與臺北市立圖書館、獨立書店、網路書店合作主題書展。臺北詩歌節的所有活動均免費參加,部分活動需事先索票。活動期間還將推出集點活動,參加者可憑集點兌換詩選,以詩之光,照亮生活日常。更多詳情請參閱臺北詩歌節官網或關注臺北詩歌節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