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知道臺灣文獻中最早且最密集記載客家族群歷史的資料在哪裡嗎?答案是18世紀初由官方編修的「官修方志」。這類方誌詳細記錄特定區域的地理、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與產業發展,堪稱地方的百科全書。清朝初期,客家族群是如何選擇移居至南臺灣的六堆地區?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李文良,帶大家瞭解清代客家族群如何將象徵政權的「皇帝萬歲牌」帶入鄉村,並藉此達成跨地區的族群認同。
建構客家族群認同的指標:皇帝萬歲牌
李文良指出,清朝初期客家族群備受壓迫,隨著「皇帝萬歲牌」的出現,成為他們移民南臺灣定居並達成自我族群認同的關鍵轉捩點。皇帝萬歲牌與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有關。當時南臺灣的客家義民為協助官府平定動亂,組成跨村落的軍事集團,並在起義儀式中供奉高約50公分的木製牌位,上刻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藉以祈求皇帝長壽,平時即供奉於忠義亭等廟宇供人膜拜。萬歲牌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附屬於特定的宗教機構,象徵宗教機構、地方社會與王朝政權三者之間的關係。清廷援軍來臺掃蕩時,曾將萬歲牌迎至府城的萬壽亭安奉,動亂結束後才迎回地方廟宇。因此,供奉萬歲牌的忠義亭成為清代南臺灣客家族群的重要象徵。
探討萬歲牌走入六堆客家鄉村成為客家族群自我認同的媒介
李文良之研究領域原為日治時期臺灣林業史與清代臺灣社會史,曾榮獲教育部菁英留學獎及國科會111年度傑出研究獎。出生於屏東農村的他,在大學時期經歷臺灣民主化的關鍵階段,如解嚴與野百合學運,因而有機會接觸臺灣文學,後來更選擇以臺灣歷史作為研究重心。其後,在完成博士論文尋找教職期間,他將《臺灣文獻叢刊》當作休閒讀物,於閱讀過程中意外踏入清代客家研究。李文良也致力於研究清代臺灣社會的多樣風貌,並主持多項國科會研究計畫,包括「界外拓墾與地方社會:清代北臺灣三峽河流域的案例」、「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及「清代臺灣的契約文書與地方歷史」等。他認為越是平凡、看似合理的細節,往往越蘊含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議題,此與他一貫的研究路徑不謀而合。
本講座時間為114年10月13日(星期一),地點在國立屏東大學,由該校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黃文車擔任主持人,同校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李錦旭擔任與談人。現場將結合田野實察、方志與檔案等多元資料,帶領大家探討萬歲牌如何走入六堆客家鄉村,並成為客家族群自我認同的媒介。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講座時間|2025.10.13(星期一)下午3點30分至5點30分
講座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七樓學無已視聽教室
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blog/099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