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文化局今(14)日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第29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表彰對臺北文化發展具卓越貢獻的得獎者。 臺北文化獎為臺北市文化局年度重要獎項,旨在肯定長期深耕藝文領域、推動城市文化進步的個人與團體。歷屆獎項透過公開徵選與專業評審,表揚在各文化領域具有特殊貢獻者,藉此凝聚城市文化能量,延續臺北多元而豐厚的文化底蘊。 本屆(第29屆)臺北文化獎經由各界推薦與報名後,由評選委員會嚴謹審議,最終由爾雅出版創辦人隱地先生與《藝術家》雜誌社創辦人何政廣先生榮獲本屆臺北文化獎殊榮,以表彰兩位在藝術出版與文學推廣領域的深厚耕耘與持續貢獻。
蔣萬安市長致詞時表示,臺北這座城市之所以更有能量、更有故事,也更具國際競爭力,正是因為有一群長年深耕文化藝術的夥伴。今年兩位得主——「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先生,以及「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先生,皆於1975年創立出版事業,至今近五十年如一日,持續耕耘於美術與文學的沃土。他們以出版為終身志業,推動知識與文學的傳播,不僅見證了臺灣文化的演進,也拓展了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兩位得主的堅持與成就,是臺北文化最動人的篇章,更是全體文化人的典範。市長指出,臺北文化獎的精神,不僅在於肯定傑出的藝術家,更在於傳遞文化人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臺北文化獎即將邁入第三十屆。三十年來,無數藝術家、出版人與文化推手,以專業與熱情築構出臺北獨特的文化風景。未來,市府也將持續秉持這份初心,鼓勵更多創作者勇敢前行,讓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讓藝術的光照得更遠。
第29屆臺北文化獎遴選委員代表李應平表示,臺北文化獎多年來,持續以實際的支持與鼓勵,累積表揚超過80位藝術工作者與團體。作為藝文界的重要指標獎項,臺北文化獎不僅致力於肯定專注於創作的文學家、舞蹈家、戲劇家與音樂家,也同樣敬重那些推動平權、實踐藝術教育的先行者,以及守護傳統技藝、致力文化傳承的推廣者。正因這份多元與包容,臺北文化獎得以見證城市文化的豐厚脈絡與不斷延展的生命力。
隱地—— 建構臺灣文學制度化,實踐文學永續與世代傳承
隱地以文字為燈,為臺灣文學留下溫暖而堅實的足跡。 1947年,10歲的隱地(柯青華)隨父親來到臺北,從此,廈門街的書房與這座城市,成了他一生的坐標。少年時的他送煤球、賣報紙,在書攤間嗅著紙墨香長大,自稱是個「文字迷戀者」。16歲動筆至今,筆耕不輟逾七十年,創作橫跨小說、散文、詩與日記,累積出版作品超過八十部。 1975年,他創辦爾雅出版社,長年編選年度文學選集,並設立「洪醒夫小說獎」,扶持老中青作家,讓優秀作品與讀者相遇。面對出版環境的變遷,他始終將「作品的價值」置於一切之前。他以「爾雅出版社」點亮城市的閱讀記憶,為臺灣文學留下穩實而溫暖的足跡。
隱地向眾人分享,八十年來他只喜歡一件事,就是寫字。而投身出版,是為了讓眾多作者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亦透過文學,記錄前人事跡並書寫未來。他也說到:「人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正是因為文化。」
本屆得主隱地的引言人,由作家白先勇擔任。在隱地自傳《漲潮日》的序言中,白先勇形容其散文為「人情練達即文章」,一語道出隱地文字的溫度。多年來,白先勇見證隱地從書桌到編務的日常,以踏實筆耕守住人情風景,以編者之心扶持作者。典禮上,兩位老友同台相望——一位以文為燈,一位以書為橋,互相映照,讓臺北的紙墨在時代裡長久發光。白先勇表示,「爾雅出版社」對臺灣文學的影響深遠,幾乎可視為臺灣文學史,因此隱地今日獲頒第29屆臺北文化獎,可謂實至名歸。
何政廣——為臺灣藝術界開拓文化知識視野,開創藝術推廣與文化實踐的先河
何政廣自幼熱愛美術,長年致力於推動兒童美術教育與藝術普及,並積極參與教育部美術獎勵計畫及多所公立美術館的籌備工作。自1975年創刊《藝術家》雜誌以來,何先生邀集全球華人藝術寫作者撰稿,深入引介與評論從臺灣到國際的藝術創作。
半世紀以來,《藝術家》雜誌不僅成為華人藝術愛好者的重要知識寶庫,更為臺灣乃至全球美術史的研究與報導奠下深厚基礎,成為華人藝術界不可或缺的文化平台。此外,何政廣所創立的藝術家出版社,出版涵蓋多元領域的藝術專書,對學術與社會教育影響深遠,多次榮獲金鼎獎肯定,使《藝術家》雜誌社成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與臺灣美術發展的精神資產。自《雄獅美術》到《藝術家》雜誌,何政廣一生致力於建立本土藝術史料與評論體系,即使年逾八旬,仍持續編輯、寫作與出版,守護臺灣美術發展的脈絡,為後世建立了珍貴且堅實的研究典範。
何政廣表示:「我希望透過《藝術家》雜誌廣泛的讀者,將對藝術的熱愛不斷延續,讓臺灣的藝術之光更加閃耀。」
本屆得主何政廣的引言人,由廖仁義先生擔任。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長期投入藝術行政、文化政策與博物館實務研究,主張以「全民共創共享的藝術家園」為願景,推動藝術館所成為社會參與與文化記憶的重要平台。何政廣先生以出版奠定藝術史,廖仁義先生以策展實踐公共文化——前者記錄與詮釋藝術史,後者推動與建構文化制度,兩人於不同階段共同為臺灣美術累積深厚的文化能量,見證並形塑了臺灣藝術發展的重要篇章。廖仁義特別強調,有許多藝術家是在何政廣先生的鼓勵下才決定當藝術家,走上創作之路。《藝術家》雜誌創立至今已五十年,相信何政廣先生亦願繼續陪伴臺灣藝術發展,邁向第六十年。
演出節目以旋律匯聚溫暖意象,象徵文化根源與創作精神
今年頒獎典禮由「那娜擊樂二重奏 NanaFormosa Percussion Duo」攜手作曲家楊祖垚,以全新創作《潮映》揭開「第29屆臺北文化獎」序幕。作品以氛圍聲響展開,取材自兩位得主何政廣與隱地的藝術精神,以音樂回應他們長年耕耘於文化實踐與創作之底蘊。隨著節奏與在地素材交織,旋律與和聲逐步匯聚出溫暖意象,象徵文化根源與創作能量的綻放;最終在馬林巴與鐵琴的溫潤層次中,以〈望春風〉結束,餘韻悠長。
臺北文化獎將於明年迎來創辦三十週年,文化局正積極籌備並擴大舉辦第30屆臺北文化獎。誠摯邀請各領域先進及長期為臺北文化發展貢獻心力的個人與團體,踴躍自薦或推薦適合人選,共同見證這項城市文化盛事。 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傳。臺北市文化局期盼透過跨世代的對話與連結,讓文化的薪火得以傳承、延續,並在創新中綻放新的光彩。敬請持續關注第30屆臺北文化獎相關資訊,一同為臺北的文化未來寫下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