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飆漲的房價帶動租金上漲,越來越難成家、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怎麼辦?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提高不自住、不出租的房屋持有成本,逼出市場上囤積、空置的房屋,既能增加房屋交易市場的供給,又能調節都會區供不應求的租屋市場,抑制租金上漲,讓年輕人買得起、租得起。 過低的持有成本導致房市失控
為什麼台灣的房價持續飆漲20年?因超低的持有成本, 讓房地產成為資金停泊的最佳去處。
有閒錢就買房,房子從「需求」變成「商品」,投資帶動的穩定買盤,連帶拉動了自住客「再不買會更貴」的恐慌心理,整個社會形成「房價不會跌」的市場共識。
問題是,當房價越來越高,買不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轉而租屋,都會區的租屋市場自然供不應求,這才導致租屋品質未見明顯提升,近年來房東卻有信心持續漲租的怪現象。
在超低持有成本的支撐下,台灣一方面房價飆漲、租金上漲,另一方面卻有超高的空屋率。 台灣有多少空屋囤積?
2020年人口普查,空閒住宅有166.2萬間,空閒率18.5%,每6間就有1間空下來。
2022年上半年,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有85.9萬間,占全體9.52%。
2022年,有52萬人,持有71.2萬間以上的非自住住家用房屋。
這71.2萬~166.2萬間囤積、閒置的住宅,就是我們希望增加持有成本,讓其釋出至市場的設定對象。 現在有囤房稅嗎?
2015年房屋稅條例修法後,把住家用房屋分為「自住」與「非自住」,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合計三戶以內之房屋可認定為自住,非自住(通常是第四間)起適用1.5%~3.6%的房屋稅率,這幾年下來,各地方政府幾乎都制定了非自住房屋的累進稅率,也就是俗稱的囤房稅。 現在的囤房稅問題在哪裡?
實質稅率過低:當地方政府不積極調升 #房屋稅稅基(房屋評定現值),財政部也不願拿出強力手段要求地方政府,房屋稅的稅基始終躺平;再者,時代力量要求依戶數累進調高非自住稅率的修法提案,藍綠兩黨皆不願實質排審,導致房屋稅的實質稅率(稅基*稅率/市價)一直無法提高。
縣市歸戶低估囤房:房屋稅是地方稅,當你在各縣市持有非自住房屋,地方政府卻只以該縣市持有的戶數計算稅率,就會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囤房稅的成效。舉例而言,北北基桃各持有一間非自住房屋,在各地方政府只會看到一間非自住,而非四間,適用的累進稅率大幅降低。 空屋稅跟囤房稅有什麼不同?
當囤房稅碰到上述問題,另一種增加囤積空屋持有成本的空屋稅,能不能克服囤房稅的問題呢?
首先,空屋稅是針對空閒置的房屋課稅,目的是要把多屋者手上的閒置房屋打入買賣市場或是租屋市場。只要持有多屋者把房屋租出去,這間房子就不會被課空屋稅,但還是可能會被課囤房稅。
其次,空屋稅可以跳脫房屋稅是地方稅的限制,全國統一課徵,或是只針對供不應求的特定區域課徵。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目的明確的特別稅,用來調節買賣、出租市場。 空屋稅的國外案例
加拿大溫哥華自2017年開始課徵空屋稅,稅率1%,2021年提高至3%,市價1000萬的房子,要繳30萬的空屋稅,促使豪宅便宜出租、多屋族主動賣房。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所在地)也從2022年開始課徵1%的空屋稅。
日本針對危樓與無人打理的空屋,提高五倍持有稅,讓閒置屋從資產變成負債,隨後市場上便出現獨棟老屋以「一日圓」拋售的奇特現象。另外,為了解決住房短缺的問題,日本京都預計在2026年開始課徵空屋稅,有望成為日本第一個實施空屋稅的城市。 空屋稅對你有什麼好處?
只要你不是持有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52萬人,囤房稅、空屋稅對你而言,沒有任何增加負擔,相反的,還有驚人的好處。
如果你要買房,你一定要支持空屋稅。現有的房地合一稅、平均地權條例限制預售屋轉售(雖然開後門),設定的標的都是短期交易的投資客,只要加上持有成本的提升,就能把更多投資客趕出市場,讓自住的購屋市場遠離炒作、恢復正常。
如果你要租屋,你更要支持空屋稅。都會區供不應求的租屋市場,只有透過製造超高的閒置成本,讓屋主有不敢隨意漲租、不得不租,當房客選擇變多,屋主就不能慢慢租、加價租、惜惜租。同時,一但市場供給增加,租屋市場的物件品質也會提昇升,漏水房、陽台房等各種慘不忍睹的怪異格局才會退出市場。
如果你是政府,理論上應該會支持空屋稅。不出租的收空屋稅,出租的,一定會老實申報,不用主動稽查,就可以收到房東的所得稅,不管租與不租,政府都是增加稅收的最大贏家。 為什麼政府對囤房稅、空屋稅如此消極?
透過提高不自住、不出租的房屋持有成本,逼出市場上囤積、空置的房屋,既能增加房屋交易市場的供給,又能調節都會區供不應求的租屋市場,抑制租金上漲,讓年輕人買得起、租得起,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政府如此消極?
因為政府負責的對象,是金權地主、是地主民代、是建商,不是你。
請跟時代力量站在一起,推動空屋稅,讓年輕人買得起、租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