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14年10月8日
隨著天氣轉涼,流感疫情進入高峰期,各地也陸續展開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今年衛生單位規劃仍分階段開放,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盡早接種,避免錯過最佳保護期。
第一階段公費接種對象,10/1首批開放族群與往年相同,包含:
• 年齡族群: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年齡滿6個月以上之嬰幼兒(若嬰兒年齡未滿6個月,則父母可公費接種)、國小到高中(含高職)學生。
• 高風險職業:醫事及衛生防疫人員、安養及長照機構所屬工作人員、幼兒園托育人員與保母。
• 高風險病人:未滿65歲高風險慢性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肺病、腎臟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及BMI達30以上者。
第二階段,自11月1日起,開放50~64歲無高風險之成人接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吳逸帆指出,慢性病患者若感染流感,往往更容易引發重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被列入第一階段優先提供施打。
三價vs.四價疫苗:差在哪?
• 三價疫苗:涵蓋兩株A型流感病毒(H1N1、H3N2)及一株B型流感病毒。
• 四價疫苗:多涵蓋一株B型流感病毒,理論上保護範圍更廣。
但近四、五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未監測到B型「山形株」之流行,因此今年建議改以三價疫苗為主,其優勢是製程更快、成本更低,能讓更多人受惠。
疫苗安全性與副作用
吳逸帆表示,流感疫苗屬於安全性很高的疫苗,大多數副作用都很輕微、短暫,常見反應大多為注射部位紅、腫、痛或硬塊,其他還包含可能倦怠、肌肉痠痛、頭痛及輕微發燒等全身反應。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率非常低,但因個人體質不同,若出現全身性過敏症狀,應立即就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台灣接種的流感疫苗為「非活性病毒疫苗」,裡面所含的病毒經處理已經無法複製造成及併,因此不會因接種流感疫苗而真的得到流感。
流感與一般感冒怎麼分?
流感病毒只是造成「感冒症狀」的眾多病毒之一,但它往往發病快、病程長且症狀更為嚴重,例如高燒、頭痛、全身痠痛等常會持續3~5天;併發症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的機率也較高。若要確認自己是否得到流感,可至醫療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快篩檢測。
可以同時打多種疫苗嗎?
許多人關心流感疫苗是否能與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吳逸帆表示,原則上不衝突,可同時施打。但因個人體質不同,若過去對某類疫苗反應劇烈,則可以考慮分開施打,避免一次承受多重不適。65歲以上長者目前也有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補助,也可選擇與流感疫苗分開或同時接種。
打完多久才有保護力?
接種後約10~14天才會產生足夠抗體。因此建議流感季前提早接種,不要等到疫情大爆發才倉促補打,可能會緩不濟急。
吳逸帆提醒,除了接種疫苗,平時在人多或密閉空間可自行配戴口罩,可降低飛沫傳染的機會;此外隨時注意手部清潔、勤洗手,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等,都可以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風險。
流感病毒在冬季常造成流行,且對於高風險族群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脅。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符合資格的民眾應盡快完成接種,搭配良好生活習慣,才能安心度過流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