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政黨政治時代力量7成台灣人支持拓寬人行道-時力籲民眾820上凱道-一起支援行人

7成台灣人支持拓寬人行道-時力籲民眾820上凱道-一起支援行人

時代力量今(15)日舉辦「時代力量交通大調查——當汽機車駕駛遇上行人 」記者會,由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時代力量零死亡願景召集人林柏勛、交通 Youtuber 通勤者之歌,一同透過大樣本調查分析,分析我國行人地獄現況。

王婉諭表示,昨日公布的交通民調是從行人角度出發,綜觀來看,台灣民眾行走在馬路上不僅體驗不佳、甚至會感到危險,加上去年因交通事故造成身亡的人數高達 3085 人,平均每天約 8.2 人死於交通事故,無怪遭國際媒體冠上「行人地獄」的稱號。

王婉諭強調,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沒有黨派之分,下了車,每個人都是行人,政府要重視人本交通的重要性,才能終結交通暴力、終止悲劇。

王婉諭說明,本日將公布汽機車駕駛如何看待自身的行車習慣,以及對於促進行人安全改革措施的看法。然而,在某些問題上,對照行人與汽機車駕駛的主觀感受時,出現了蠻大的落差,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釐清造成兩者認知不同的主因,提出有效的改革作為。台灣交通亂象要根治,需要政府的長遠政策來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無法改革交通亂象。

王婉諭首先提到,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擁有機車的民眾比例為 77%、擁有汽車的比例為 48%,擁有自行車的人為 23%,其餘擁有電動自行車和大型重機的比例分別為 3.8%、4.7%,而未持有任何交通工具者僅有 7.09%。所以,台灣民眾其實超過 9 成都持有某一種交通工具,對於多數人來說,自己同時是「行人」也是「駕駛」。

王婉諭指出,超過四成民眾,為停放機車騎上人行道或騎樓,同時,民調也有近 3 成表示「絕對不會騎上人行道或騎樓」。對照目前交通規劃,由於許多機車的停車格位置就是設在人行道上,騎樓也沒有全面禁停機車,才會導致人車爭道的情況,政府便宜行事的做法提升了駕駛的違規機率,若能機車格畫在車道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騎人行道。把人走的空間還給行人,這是最基本、最卑微的人權。

王婉諭表示,民調顯示除台北以外,五都民眾因「停車空間」騎上人行道比率超過全國平均。研判台北市因過去就推出「機車退出騎樓與人行道」政策,且政府充分宣傳「機車退出騎樓與人行道」路段與實施日期,讓民眾有跡可循,尤其蔣萬安市長上任後也延續此政策繼續推行,沒有因為民怨而退縮,因此騎士騎上人行道的比率比其他地區都低。但反觀其他五都,除了新北也有比照台北市公告機車退出騎樓的路段之外,其他四都皆沒有嚴格的政策規範與完整的宣傳公告,讓民眾常常無所適從,一不小心就違規。

王婉諭特別點名基隆市長謝國樑,謝國樑市長上任之後完全反其道而行,當各縣市都在要求機車退出騎樓,只有謝國樑讓機車合法停到騎樓內,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而且謝國樑自己的公務車和私家車都被民眾拍到違規停在騎樓,此種漠視行人安全、知法犯法的市長,不只必須強烈譴責,更要呼籲大家抵制這樣的政治人物,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不能忽視或被妥協的。

王婉諭指出,針對汽車族部分,各有約 3 成民眾認為汽車族容易違規臨停 或找不到停車空間時違規停車,依縣市來看,一般認為台北市地狹人稠,不容易找到停車位,但調查結果發現,卻發現中南部直轄市汽車族「因找不到合法停車空間違規停車」比率超過全國平均,推測可能是因為道路規劃不佳、未嚴格執法所造成的差異。

王婉諭提到,自己和許多爸媽一樣需要接送小孩,非常理解學校周邊缺乏臨時停車空間的問題,且學校對於接送區缺乏統一規範。此外,追根究柢家長們要親自接送的主因,其實是因為台灣缺乏友善安全的通學環境,讓家長們很難安心讓孩子自行從家裡走到校門口。若有良好的道路規劃、空間設置,絕對可以可以有效遏止違停,若能打造更安全的通學環境,才能真正守護孩子安全、減輕父母接送的負擔,也可減緩塞車問題。

交通 Youtuber 通勤者之歌進一步表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駕駛人表示會停讓行人,然而對照昨天調查公布的「行人觀感」,有高達 6 成 6 的行人認為駕駛沒有停讓,出現近乎相反的情況。

通勤者之歌認為,這是因為目前交通部政策並沒有明確定義「停讓」的標準,而依據警察取締標準,停讓範圍為「三個枕木紋」距離,因此汽機車駕駛只要超過三個枕木紋就覺得自己有做到停讓的要求,但事實上三個枕木紋的距離不到一個車身,行人還是會感覺被車輛逼近、感受到生命威脅,此外,目前大部分汽車的隔熱紙未受規範,許多駕駛選用低透光率的前擋隔熱紙,行人無法判別駕駛是否確實知悉路況,因此主觀感受上出現落差。

通勤者之歌舉例,日本的轉彎車輛在進入路口前就會提前減速,其實工程設計非常重要,包括道路的視覺看起來變窄、減速坡、行人穿越道提示標誌等手段,車輛就會跟著減速,而且車輛停讓時,車頭完全不會侵入斑馬線,甚至還會保持一兩個車身的安全距離,這樣的空間才不會讓行人感受到生命威脅。

通勤者之歌指出,在調查民眾是否願意為了維護行人安全,增設相關安全措施,民調指出多數民眾支持,包含高達 7 成民眾願意為了維護行人安全劃設更大的人行空間,減少車道數或縮減車道寬度;以及社會普遍支持行人徒步區的比例高達 9 成 6;以及支持鬧區降速保護行人安全的比例高達 7 成;同時,整體支持在商圈和校園周邊設置X型行人穿越道的比例高達 9 成。

通勤者之歌分析,上述民調顯示民眾多數願意支持行人安全措施,人車絕對不是對立,同一位民眾也許早上開車通勤,晚上走路去消費,顯示社會大眾普遍意識到,馬路不是只為汽機車來服務,還有行人、腳踏車、輪椅族等用路群族,規劃人行空間時需要一併納入考量。此外,在商圈規劃良善的停車區域以及徒步區,不僅不會影響人潮,反而會因此讓購物體驗變得更佳,所以他也邀請做生意的頭家們一起支持行人權益,只有人潮才能帶來錢潮,車潮只會帶來塞車,也讓民眾難以下車消費。

時代力量零死亡願景召集人林柏勛指出,有 64% 民眾認為「道路寬度大,需較長時間穿越的區域」應該增加庇護島,「行人頻繁穿越,且無其他安全設施的區域」佔 54%,「公共交通站點或轉乘處、學校、醫院等人群密集場所的區域」佔 46%,整體都是認為人潮多、車流多的鬧區必須設置庇護來保護行人安全。

林柏勛表示,庇護島只是眾多交通工程中的一環,顯見工程手段之重要,而且可以大大改變駕駛行為,並讓執法有極大的效率。以今年五月台南余小妹妹的事故路口為例,事故後利用行穿線推縮成庇護島,車子在轉彎時就沒辦法切西瓜,必須依照路線行,無法搶快左轉。但是很可悲的是,同一個路口竟然只有事故這一側有改善,這種有出事才改、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態度非常可惡。林柏勛強調,庇護島的概念,在各種交通安全的討論都會出現,甚至是內政部營建署的「人本交通手冊」就已載明,但很可惜,一來對於地方政府沒有強制力,二來地方政府交通局根本不會想要看。

林柏勛進一步指出,民調數據顯示,民眾心中最理想的停讓時機點是「看到有人穿越馬路,會保持一段距離」與「看到有人穿越馬路,會立即停讓行人」各佔近 3 成,其次是「在號誌變換時留意行人是否未通過,並停讓行人」佔 2 成 4,整體有停讓意識的民眾超過 8 成,顯示民眾多認為應該要讓行人先走,以保護行人的安全為原則。此外,更超過 7 成民眾,認為即使造成塞車,也支持行人安全,由此可見行人安全是社會大眾的高度共識。

林柏勛分析,保護行人安全並不會跟汽機車對立,只要道路規劃完善,例如利用「時相差」利用行人號誌先開,或是車行號誌先開,人先過完馬路車子才變綠燈,或是車子先過完之後行人才變綠燈,只要少少幾秒的差距,利用時間換空間就可以減少「停讓」造成的衝突。再來有舒適好走的人行道與腳踏車道,人車就不用爭道,很多人就不需要再開一人汽車上路塞車,他們可以放棄汽機車而選擇大眾運輸,其實反而可以舒緩塞車的問題。

林柏勛呼籲交通部,不要再用過去的車本思維來規劃整體交通安全,汽機車有板金保護,而行人卻是血肉之軀,被撞到非死即傷。這次的民調凸顯社會整體氛圍都支持行人安全,而且工程與教育為優先手段,執法才是最下策,希望交通部傾聽民意,趕快動手改善,不要再等一百年。

王婉諭最後表示,交通事故讓國家社會付出巨大的成本,要達到人行空間徹底改善,營建署估計需要 100 年,但民眾已經無法再忍受交通事故繼續造成家庭悲劇,每發生一起事故死亡,衍生的社會成本高達 1,600 萬;每一起事故受傷,就要付出 118 萬的代價,社會每年為交通事故付出超過 6 千億的社會成本。

王婉諭強調,台灣社會不該支付這筆帳單,裝睡的交通部叫不醒,這禮拜日820大家一起走上凱道,讓政府聽見我們的心聲,為了下一代的安全站出來,共同用行動支持交通改革、行人安全。

本次調查委託皮爾森數據,於 7 月 24 日至 8 月 6 日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共完成 1,0733 份有效樣本,在 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0.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