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6)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藝起來尋美—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由計畫團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呈現美感三方合作的精彩課程案例,經驗分享與跨域交流。
教育部自107學年度起推動「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以美感體驗課程引導學生在藝文場館中透過多重感官的體驗,累積個人的、深刻的美感學習經驗為目標,至今已累積發展逾百案美感體驗課程,並不斷優化種子學校、藝文場館與師培大學三方共創的課程合作模式。
本次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期透過分享館校合作實際案例,鼓勵更多學校與場館積極投入,讓中小學生能藉由美感體驗課程在真實場域中探索,建構個人體驗藝術與文化的多元價值。另「藝起來尋美」計畫主持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吳岱融副教授依過去五年美感體驗課程的觀察與分析,並在美感體驗教育中萃取出的四項課程特質:真實性(Authenticity)、關聯性(Relevance)、科技性(Technology)、社交性(Sociability)。此四項課程特質的提出,是回應新一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與特性,透過真實物件的展示與詮釋轉化,展覽教育設計的互動方式,以及社交參與的學習機制,協助學生在博物館等藝文場域中逐步建構並深化具意義的美感經驗。
今日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特別邀請館校合作夥伴,透過「文化資產」、「特教友善」、「環境美感」及「表演藝術」等4組課程發展面向,展現館校共創美感教育的多元實踐。其中,在「文化資產」課程實踐中,新竹市水源國小與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合作「走讀場域-文化資產的美感再發現」,以踏查水圳、古蹟與歷史建築結合校本課程,從水文視角切入,強調文化資產作為美感經驗的載體,使學生在真實場域中發展對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的認識;在「特教友善」課程實踐中,桃園市僑愛國小則與光點台北以「共融創作-美感教育的特教友善實踐」為主題,透過情境模擬與適性創作,讓特教學生能夠在體驗學習中發展社會技巧與培養美感感知能力,落實文化平權與共融精神;在「環境美感」課程實踐中,新北市北峰國民小學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珊瑚之境-海洋美感與生態保育探索」,帶領學生搭乘潮境方舟1號,進行潮間帶體驗與館內探索,並結合專家交流與創意手作,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美感表達,在體驗中培養海洋關懷與永續意識;在「表演藝術」課程實踐中,宜蘭縣利澤國民小學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合作「律動敘事-偶戲、物件與表演的流動藝術」,將物件作為表演工具,引導學生在劇場中學習即興創作與敘事表達,並透過身體與物件的互動發展創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教育部辦理「藝起來尋美」計畫,透過與藝文場館與種子學校共同合作,打造多元的美感體驗課程,並將完成之課程教案上傳至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網址:https://aew.moe.edu.tw/#/)藝拍即合-體驗課程中,供後續推廣美感體使用,114學年度將累積近千所學校參與體驗課程,期許美感教育能夠持續深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文化的浸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並將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成為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