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教育獎期待透過60位獲獎人面對生命難關仍不放棄的生命故事,讓所有面對生命挫折的學生,能從中理解並且學習其精神,並使社會互助互愛更加和諧,也鼓勵所有正在困境中的學生,不放棄自己的生命,持續揮灑生命色彩。
本文持續介紹林亭萓、許汯洧、吳俊佑、林歆璇、莊凱丞、劉玉婷、陳秉希、曾盼儒、汪麗晴等9位獲獎學生事蹟。
一、<生命如荒漠之花,不畏阻擾而萌芽綻放>林亭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亭萓同學來自低收入戶家庭,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所有日常支出皆仰賴獎學金和低收入戶的補助。她自小學起雙親離異,法定監護人為爸爸,已和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斷聯。母親懷孕時,爸爸因工地墜樓造成脊髓損傷,成了重度身障者。奶奶七十八歲時因從樓梯摔下傷到頭部,也成了重度身障者,生活不能自理。後來亭萓至臺北讀書,家中的龐大開銷只能藉由政府和其它補助勉強支付。
因想脫離勞碌貧困生活,亭萓發憤圖強,精進自我。她喜愛讀書和寫作,於書寫和助人之時,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每次拿起筆,便覺得自己離光明璀璨的未來更接近了一點。她在寫作上才華出色,曾獲2024年獲得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科幻小說類首獎、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篤行盃辯論比賽冠軍,文章也刊登於聯合報、中國時報、青年日報、小蜜蜂電報等發表園地。她期望以創作文學作品,為性別平等發聲,並透過文學和辯論,培養思辨能力。她也參與志工服務,於宜蘭縣脊髓損傷協會擔任志工,於利澤國小擔任志工老師。每當幫助他人,都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善良的難能可貴。
現今,亭萓修習教育學程,期許考取教師證,並繼續升學,就讀心理科系的碩士班,預計往教師或諮商心理師的方向發展。雖處在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但她仍奮發向學,透過積極尋找資源及個人優異成績與表現,以自身的經歷鼓舞他人,展現韌性與正向思維。
二、<揮別憂鬱陰影,勇闖創新高峰>許汯洧(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許汯洧同學出生於屏東東港,與父母、奶奶和妹妹共同生活。母親來自印尼,遠嫁至臺灣。在汯洧四歲時,母親罹患乳癌,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家庭生活掀起波瀾。父親肩負起陪伴母親治療及撫養子女的雙重責任,其堅毅與付出不僅支撐了家庭,也深深影響汯洧的人生觀。
汯洧國三那年,因母親病逝,曾一度陷入情緒低谷,高中到大二期間,面臨失眠與憂鬱問題,學業與生活屢屢受挫。然而,汯洧選擇積極面對,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藥物輔助及心理諮詢,逐漸重拾生活的平衡。在師長和親友的支持下,不僅提升學業成績,從班上後段名次躍升至系排名前3名,並在專題研究中取得豐碩的成果。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迎接挑戰的動力與基石。從大三開始,汯洧一邊進行專題研究,一邊參與工讀與各類競賽。不僅在研究實作上取得亮眼成績,也透過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賺取生活費,加上競賽獲獎與其他表現,成功獲得多項獎學金支持。至今,他共參與13件專案計畫,其中6件為國科會及高醫等大型計畫,研究涵蓋視覺癲癇檢測、熱像儀辨識及校正等技術,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篇國際期刊、3篇國際會議並申請美國專利。在研究過程中,不僅帶給他樂趣,也堅定未來前進的方向。
現在,汯洧在陽明交通大學博士班專注研究視覺語言模型、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領域,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業界。他不氣餒,一步步走出陰霾,以自律與毅力迎向璀璨人生。
三、<微光隧道中無懼的我>吳俊佑(臺北市立啟明學校)
吳俊佑同學因病變而造成視力重度損傷的視障者,儘管視力被剝奪,但從未阻礙他追求夢想和興趣的熱情,反而成為他在追夢路上的最佳利器。
小學五年級後,他踏入了游泳的領域,自此開啟游泳的旅途。高二時,他加入學校的泳隊,無論風雨寒暑,總是在每天早上6點起床投入訓練,讓他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極限。在一次偶然的體育課中,老師發現他在跳遠方面有潛力,自此便加入了田徑的訓練。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伴隨著教練的口令和拍手,他逐漸學會如何起跑、起跳及落地。這些簡單的動作,對他而言卻需要透過聽覺和無數次的練習才能完成。在體育的訓練中,因為視力的限制,他多次在水中轉身撞到泳池牆壁,或在沙坑中跌倒,然而,這些都未減少他對運動的熱情,更沒有放棄的念頭。最終,他於112學年度在全國身心障礙者會長盃游泳錦標賽暨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帕拉游泳代表選拔賽中脫穎而出,打破50公尺和100公尺自由式兩項大會紀錄,且在田徑代表選拔賽中,跳遠及100公尺兩項獲得第一名,取得漂亮成績。也代表國家參與2024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田徑項目,獲國際學校體育總會(ISF)「運動精神獎」,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選手。
他的夢想是在運動表現上不斷突破自我,未來能夠參加亞洲帕拉青年運動會。雖然因視力的緣故,從小面臨許多考驗,但他相信,只要跨越障礙不畏懼,努力克服困難,朝著目標前進,必能實現夢想。
四、<從挫折到成長>林歆璇(國立溪湖高級中學)
林歆璇同學是全盲的視覺障礙者,家境清寒,父母以務農為生,但她未曾因此在學習上懈怠,反而好學不倦,克服生活與學習的困難。一開始面對視障情況時,她常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甚至為此感到自卑。漸漸地,她學會用心去感受世界,透過聲音、觸感和氣味,找到生活的樂趣。她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也在每一次挑戰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人幫過她,尤其是一位視障巡迴輔導老師。老師曾經對她說:「別人喜不喜歡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歡自己!」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她,讓她開始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不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老師也提醒,學習就像蓋房子,基礎一定要打穩,這樣才能承受更多的知識。這些話一直激勵著她,成為她前進的力量。在學業學習上,歆璇勤奮自立,高一上學期以優異成績榮獲班級第二名,高二上學期,報名參加國際身心障礙日文藝比賽,榮獲作文組第一名。在校慶運動會歆璇事先多次練習慢跑,順利完成慢跑項目,體現其不畏挑戰的精神。她也擔任過班級輔導股長,態度認真,樂心助人,關懷班上弱勢同學。
歆璇希望未來能就讀輔導諮商和特殊教育相關科系,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曾經歷過一些困難,但正因這些困難,讓她深刻體會在需要時對他人伸出援手的溫暖。她以積極態度克服困難不退縮,表現感動他人,成為同學榜樣。
五、<人生道路勇敢前行>莊凱丞(嘉義縣立民和國中)
莊凱丞同學的鄒族語名為voyu,英文名字為分享(for you)。小時候他被鑑定為學習障礙的特殊生,爸媽是鄒族人,父親的工作不穩定,以務農打工為主。母親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凱丞小學六年級時,因疫情逝世。凱丞仍記得媽媽的叮嚀:「鄒族人要有振復我們鄒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取前往大塔山的門票。」因此,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要努力讀書用知識去幫助別人。
因為媽媽離開,他很悲傷,反覆失落。曾經他有不同藉口,可以停在谷底,但他看見了人生的典範,一個學習障礙也能憑藉科展表現錄取國立大學的例子,便認為自己也做得到,一路上還要肩負起守護分享鄒族文化的使命。國中時,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參加原住民族雲端科展,榮獲最佳人氣獎的佳績。相關鄒族語言競賽,比如:讀者劇場等,亦獲得佳績。寒暑假他喜歡回到原鄉去帶領孩子一起學習鄒族科學,也喜歡向更多民眾介紹鄒族的科學。有次到了科博館,他遇見了國立清華大學的傅麗玉教授,她告訴凱丞:「原住民就是天生的科學家,歡迎來念國立清華大學」,這也成為他未來想要努力的方向。
凱丞會堅持並守護鄒族的科學文化,帶著原民科學走向國際。他努力於守護原住民族智慧及鄒族文化,以行動傳遞正向力量,展現高度同理心與助人精神。
六、<相遇角力>劉玉婷(連江縣立介壽國中小學國中部)
劉玉婷同學來自連江縣介壽國中,為新住民子女,父親在工地工作,母親任職於環保局,雖然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但沒有影響玉婷,反而培養出她堅強的性格。
國小一年級進入角力隊是她人生最大的轉變。小時候媽媽想讓她和姐姐多培養興趣,帶她們到角力體驗營,之後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晚上五點半到七點半都在角力隊訓練。這九年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出國比賽,令她感受到國內和國外的差距,和國外的選手相比,同樣體重但體型卻差很多。和國外選手的速度相較,也有明顯差異,但因此讓她有更大的動力。同時也有對她打擊很大的比賽,國一的第一場比賽,她只拿到了第二名,但也讓她理解國小和國中是完全不同的。從那次失敗後,她便努力練習。並且在國手選拔時成功,連續2年當選U15國手參加亞洲盃的比賽,也獲得113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一名、114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一名、114年全民運動會沙灘角力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外,在課業的學習上,她從來沒有讓父母擔心,總能夠準時完成老師交代的課業,並維持相當不錯的學習成績。
玉婷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名角力老師,能夠回到馬祖培養未來的角力選手,將自己所學的回饋給培養自己的地方。她在逆境中堅持與奮發,不僅成就自己,也成為同學們的楷模,展現了不屈不撓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七、<用心聽、感受愛>陳秉希(新北市金山國小)
陳秉希同學出生後確診為聽損兒後,8個月開始,秉希配戴助聽器,也開啟了早療課程。先天聽損除了需要配戴助聽器,也導致平衡感不好,加上大肌肉發育未完全,肢體協調性不佳,經常跌得鼻青臉腫。
小班開始,除了每週基金會的語言訓練,加上醫院的職能早療、構音訓練及心智課程等,媽媽總帶著秉希和哥哥來回奔波。交通往返讓媽媽疲憊不堪,但媽媽說,再辛苦都沒關係,只要秉希能進步就好。因為輔具的需求,讓家庭經濟入不敷出,媽媽也二度重回職場,以支應生活開銷。秉希因為聽損及舌繫帶因素導致發音不標準,不敢和其他人對話,但他想和大家一樣。因此,秉希努力練習每一個注音的發音,媽媽也鼓勵他。三年級時在校內國語文競賽國語朗讀獲得全年級第一名,更在全國聽障語文競賽中,獲得全國第一名的佳績。不僅如此,秉希也加入田徑隊,經過大動作訓練及團隊練習,從一開始的肢體不協調,努力學習,調整自己的動作及步伐後,曾在校內徑賽中獲得全年級第一名,更被挑選為學校代表出賽。秉希相信,只要面對挑戰,一定可以克服困難,達成目標。
秉希喜歡運動,想成為一名奧運選手,為國爭光。他在困頓的環境下憑藉努力不懈建立自信,在聽障語文及田徑方面展現超越的毅力,取得優異的成績,展現生命勇氣。
八、<聲命樂章 聽見世界>曾盼儒(臺中市泰安國小)
曾盼儒同學3歲時確診聽力損失開始配戴助聽器。父母積極帶她接受婦聯基金會提供的聽語訓練治療,盼儒也很努力矯正口音。
4歲時盼儒開刀裝設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師與聽力師進行治療,除了課後到早療診所,假日還有到臺中慈濟醫院接受語言訓練,過程相當辛苦。盼儒喜歡音樂和繪畫,她學習鋼琴和小提琴,爸媽也讓她參加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的音樂課程。但盼儒無法辨認某些高頻的音,在課業學習和鋼琴上遇到了困難,無從判斷老師發出的聲音。爸媽告訴盼儒,每個人都有生命的限制,但可以透過努力活得精彩。所以她努力學習,通過國際鋼琴檢定三級認證,也參加鋼琴比賽獲得佳績。媽媽也鼓勵盼儒多閱讀,強化自己的發音,三年級她參加全國聽覺障礙國語文競賽口語演講,獲得第一名。盼儒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五年級時她參加全國聽覺障礙國語文競賽作文,榮獲全國第一名。盼儒總想著為她治療的吳弘斌醫生說過的話-只要不放棄,就存有希望!憑著無比的信心與努力,戰勝病痛,活出精彩的人生。
盼儒希望克服聽力的限制,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特教老師。她總是帶著笑容,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並樂於助人,積極樂觀的態度,勇於挑戰自我。
九、<鄒族女孩 勇敢去飛>汪麗晴(嘉義縣茶山國小)
汪麗晴(paicu)同學,生長在阿里山鄉茶山部落。在年幼時,父母離異,由爸爸獨自撫養。
10歲那年,爸爸因病驟逝,失去至親的痛苦讓她一度封閉起自己。後來麗晴搬到姑姑家,姑姑非常慈愛,將麗晴視同己出照顧,她也會主動分擔家務事,成為姑姑的好幫手。姑姑常說:「生活或許很難,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改變命運。」成為麗晴心中的信念,激勵她在學校裡更加努力,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業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此外,她也榮獲嘉義縣語文競賽原住民族鄒語朗讀優等、閱讀小達人獎,創作文章也刊登報紙,也是茶山國小合唱團的首席女高音。在體育方面也是田徑、射箭場上的常勝軍,現今的麗晴文武雙全、陽光正向,持續創造學習與生活的美好,也為自己的未來開創更多可能性。
麗晴希望能成為一名老師,回到部落教書,幫助那些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孩子。生活雖然困難,但這並沒有奪走麗晴的夢想與希望,她更加珍惜當下,並激發出不斷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