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自108年起,推動地方創生政策,鑒於青年是地方創生事務重要一環,爰自110年開始核定補助「青年培力工作站」(下簡稱青培站)支持青年參與地方發展,推動至今已累計設立130站,同時搭配「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提供有想法有意跨入創生行列之青年創生第一桶金資源,截至113年底亦已累計獎勵130案,目前國發會輔助之創生團隊遍布全台鄉鎮,經國發會盤點創生團隊,在社會及經濟上表現傑出,目前已有2位青培站主持人進入公部門服務、有3位具十大傑出青年身分、其餘表現亦顯亮眼例如11位百大青農、9位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2位國家永續發展獎得主,創生的領域多元,橫跨農業、文創、教育、社會創新等各式專業,且每位青年投入的心路歷程都是深具挑戰且艱辛,國發會除協助壯大青培站範圍,建立創生群組外,未來亦將持續作為創生青年後盾,攜手讓更多地方青年發光發熱。
目前投入政府部門服務之歷任青培站主持人,有現任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邱星崴及苗栗縣苑裡鎮長劉育育,都是地方創生由民間走入公部門的代表性人物。其中邱星崴長期深耕苗栗縣南庄鄉,推動幸福巴士完成在地交通運輸系統,服務居民日常接送以及遊客觀光需求,另籌備合作社協助老屋活化及甜柿產業產品開發,結合在地特色餐點,開發南庄深度旅遊。另苗栗縣苑裡鎮的劉育育在擔任青培站的計畫主持人期間,運用團隊跨領域專才,活化火車站前的閒置空間,創造苑裡共同工作空間;團隊於苑裡開設一家獨立書店掀冊店,以群眾募資舉辦苑裡藝文季「海風季」。劉育育在2022年當選苗栗縣苑裡鎮長,以鄉鎮首長的角色和行政部門資源協助地方發展。這2位在公部門服務的青年案例,體現地方創生人才走向政策參與的契機,預期後續在地方創生推動事務上,在鄉鎮與客庄場域能更深化發展合作。
除了公部門領域外,亦有3位青培站主持人曾獲選十大傑出青年獎項,充分展現創新思維精神與深厚地方連結。例如新竹縣湖口鄉陳偉誠承襲家中父執輩的製炭技術,善用修枝廢木材透過高溫燒製為木炭與木酢液,創立「木酢達人」品牌,發展炭綠產品推動森林資源循環,同時推出炭盆栽、國產材家具等,讓廢棄木料化身藝術品,成功為新竹湖口的木工產業注入新生命。新竹縣橫山鄉莊凱詠將舊校舍改造成「大山北月」多功能場域,融合農產行銷、農事體驗、文創活動與食農教育,重新帶動橫山鄉大山背休閒農業,成功翻轉大山背存在已久教育落差、場館閒置、產銷失衡等。南投縣仁愛鄉王嘉勳長期耕耘部落文化與生態產業,推動部落文化、原鄉教育與自然農法,協助部落建立社會企業型產銷平台,實現部落文化保存與產業發展並進。這些優秀青年帶動地方發展的故事,已經成為臺灣地方創生的重要經驗案例。
在11位百大青農部分,包括黃稚淋、盧傳期、林祺順、李虹萱、鍾雨恩、温偉毅、林意評、葉家豪、劉耀聰、王姿怡、李富正等人,橫跨農業創新、加工技術、品牌行銷與社區營造,為農村注入新思維與新血。他們不僅提升在地農業的競爭力,也透過永續生產、友善土地的方式,實踐環境與經濟共榮的理念,為臺灣農業地方創生探尋新的發展之道。在青年政策參與方面,亦有彭仁鴻、周家緯、林書豪等9位青年獲聘為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成為青年政策的重要建言者與溝通橋樑。這些人才的成就和經驗,不但是地方創生後進者學習的標竿,也是政府規劃青年政策,聽取政策建議的重要管道。
在地方創生推動路上,青年是推動地方創生最關鍵的力量,因為有這些優秀的創生人才已先在地方打下基礎,在政策推動下進一步擴散影響力,與地方創生「永續、公益、共好的精神」相結合,國發會樂見各界優秀人力加入地方創生,從而形成留鄉返鄉的支持體系,吸引更多的青年、甚至是中壯年的夥伴投入,回到家鄉貢獻己力。
聯絡人: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黃文彥處長
辦公室電話:02-2316-5300分機5317

邱星崴長期深耕苗栗縣南庄鄉,推動幸福巴士完成在地交通運輸系統,服務居民日常接送以及遊客觀光需求。
劉育育在擔任青培站的計畫主持人期間,創造苑裡共同工作空間,以群眾募資舉辦苑裡藝文季「海風季」。
陳偉誠承襲家中製炭技術,善用修枝廢木材燒製為木炭與木酢液,創立「木酢達人」品牌,發展炭綠產品推動森林資源循環,成功為新竹湖口的木工產業注入新生命。
莊凱詠將舊校舍改造成「大山北月」多功能場域,融合農產行銷、農事體驗、文創活動與食農教育,重新帶動橫山鄉大山背休閒農業。
王嘉勳長期耕耘部落文化與生態產業,推動部落文化、原鄉教育與自然農法,協助部落建立社會企業型產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