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壯年常見的脊椎退化問題,中醫界近年發展出一套結合「針刀」與「乾針」的微創治療方式,為介於保守療法與手術之間的患者,提供一項新選擇。在桃園的張家誠中醫表示,這項整合式治療強調分層處理病灶,對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及骨刺等問題,常能達到減壓止痛、恢復功能的效果。
張家誠中醫師指出,許多脊椎病患的困擾來自於軟組織張力失衡與神經通道壓迫。這類問題在影像學上未必總能看到嚴重變化,但臨床症狀卻顯著干擾生活,例如久坐後臀腿疼痛、行走困難,甚至夜間難以入眠。
「針刀與乾針的組合,能針對這類結構與功能交錯的病因,同步處理,提供一種更積極的保守介入方式」。
他解釋,針刀是結合中醫經驗與現代解剖學所發展出的一種細長針具,前端寬度僅約 0.4~0.8 mm,具有針與刀的雙重功能。透過針刀,可進入深層筋膜、韌帶附著點與神經通道周邊,針對沾黏、纖維化、慢性發炎等軟組織病灶進行微創鬆解。「這類治療最常用於慢性坐骨神經痛、滑脫周圍筋膜牽扯、或局部結構退化導致的神經壓迫」。
至於乾針,張醫師說明,其核心概念來自肌筋膜疼痛學說。治療時會針對肌肉內的「激痛點」使用細針刺入,誘發肌肉收縮與放鬆反射,進而改善張力與局部血流。「有些病患主因在深層,但仍合併表層肌肉過度緊繃與代償。這時乾針的角色,就是處理這些牽一髮動全身的張力源頭」。
在他的臨床經驗中,兩者常常搭配使用。「針刀解決結構性問題,乾針處理功能性問題,兩者結合的效果遠高於單獨使用。這不只是止痛,而是重建結構與功能的平衡」。
實際案例中,張家誠中醫師提到,一位 45 歲女性患者,因左側臀部與下肢痠痛困擾半年,從停車場走到診所的幾十公尺都困難重重。MRI 顯示其 L2/3/4 節椎間盤皆有突出,壓迫對應神經根,臨床症狀典型。雖非立即需要手術的程度,但長期困擾生活品質。經過張醫師安排每週一次針刀與乾針治療,歷時 11 次療程後,患者已能正常步行、穩定入睡,也能完整接受熏蒸與復健課程。
「她的改善,除了治療本身,也來自她願意給身體時間,耐心配合」,張醫師補充。
針對這項療法的安全性,張家誠中醫師表示:「針刀與乾針本身屬於微創技術,不需開刀、不需住院,常見的反應如酸脹或瘀青,多在短時間內可自然緩解。只要經過專業評估並排除禁忌,如出血傾向、免疫抑制或惡性腫瘤病史,風險相對低」。
不過他也提醒,這並非萬靈丹。「針刀與乾針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也不會在每一次治療後立刻見效。有些病情本身就複雜,甚至與姿勢習慣或生活壓力有關,仍需搭配其他方式長期調整」。
他強調,微創介入不是取代手術,而是在更早的階段中爭取改善的空間。對於那些影像已有退化變化、保守療法無效但又未達手術門檻的患者,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選項。
「我們希望用合理的方式,讓身體找到修復的節奏,這才是真正的治療核心。」
案例詳見:https://drchiacheng.com/lumbarspondylosiscase20250404/
更多資訊請洽以下連結:
品牌名: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
Facebook:https://rink.cc/zawf2
LINE:https://rink.cc/654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