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稿單位:工務科
- 發稿日期:114年7月14日
- 新聞聯絡人:林子筠
- 聯絡電話:0963568252
- 業務聯絡人:王凱民科長
- 聯絡電話:0932158182
臺北市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已達83%,高居全國之冠,部分地(山)區受地形限制,無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服務,污水多採傳統化糞池處理後流至溪溝,對於山區環境造成影響。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4)日在內湖白石湖地區,啟用臺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北市工務局衛工處與社區發展協會及里辦公處攜手,在白石湖美麗田設置「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收集附近建築物的污水,經過妥善淨化處理後再放流至溪溝,設施並結合水力及太陽能之綠電互補系統,打造節能減碳、綠能永續的示範設施,以改善環境衛生及河川溪流水質。
臺北市長蔣萬安指出,內湖區的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在臺北市名列前茅,但區內約有六成面積為山坡地,以致有三分之一行政里屬公共污水下水道管線未到達之「後續服務區」。鄰近碧山巖的「白石湖」,一直是北市知名的「採莓勝地」,周邊休閒農場聚集,假日吸引大批遊客到訪。此次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由在地「白石湖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的鼎力支持,與衛工處簽署「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共同維運契約,是公私協力合作的最佳典範,不僅有助於改善當地環境衛生與河川水質,也提升休憩旅遊品質,極具指標意義。
工務局黃一平局長說明,該「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更設置水力及太陽能等綠電系統,曝氣及攪拌等設備會優先用綠電運轉,減少使用市電,打造節能減碳、綠能永續的示範場域。污水處理設施採用環境部認證之預鑄設施,污水進流經初沉、厭氧、生物接觸曝氣、終沉、消毒,可有效去除污水中懸浮固體、有機污染物及氨氮,最終將處理後的水放流回溝渠。
衛工處長程培嘉進一步指出,此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設置初期,先以內湖污水處理廠污泥加速微生物的培養,以利淨化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衛工處已進行3次水質採樣檢測分析,放流水平均生化需氧量(BOD)為4.6mg/L、化學需氧量(COD)為23.6mg/L、懸浮固體物(SS)為9.9mg/L、氨氮(NH3-N)1.5mg/L,均遠優於環境部訂定之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放流水標準」,顯示該污水處理設施對生活污水具有淨化效能,有效削減水中有機污染物質,經過試辦期2年的驗證,未來將可依據此成功經驗,逐步推展至其他山區地區,成為處理山區聚落污水的好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