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學生從小建立正確性知識與自我保護意識,教育部國教署持續強化全面性教育課程教學,並結合性傳染病防治作為重點工作,透過課程教學指引、教師增能培力、教材研發與資源整合等多元措施,結合中央與地方國教輔導團或學科中心等支持體系充實教學資源,及提供各項計畫或補助方案推動教育課程與活動,及到校視導或訪視等機制,打造支持性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共同守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為因應青少年健康需求並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國教署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與資源支持,提升學生對性傳染病的風險認知與預防能力,協助學生建立正確性知識與防護觀念。
國教署表示,依據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新增的「全面性教育的意涵及教學實踐」,作為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的重要依據,並透過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將「性教育(含性傳染病防治)」納為推動重點,鼓勵各校依據學生需求與地方特色辦理多元健康促進活動,培養正向健康態度與行為。
國教署推動「校園性教育(含性傳染病防治)計畫」,以全面性教育八大核心概念發展教學指引,規劃分齡學習目標,並辦理相關研習與工作坊,協助教師增能並善用教材。教材與教案已公開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資源平臺及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等相關網站,並依教育階段提供家長參考,促進親師合作,共同提升學生對性教育的理解與尊重,強化家庭與學校的連結。
為擴大宣導效益,教育部、國教署與衛福部共同建立「青少年性教育性健康及性病防治聯繫平臺」,定期召開跨部會會議,整合並盤點相關資源。目前已設立「性傳染病衛教資源專區」(https://gov.tw/5nq ),提供教育、醫療衛生人員與民眾使用。另有「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由全臺13家醫院提供電話、Email與LINE等多元管道,並提供「24歲以下年輕族群及學生免費梅毒快速篩檢」(詳情見:https://gov.tw/22y),讓年輕族群安心諮詢與篩檢。
國教署強調,性健康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尊重、實踐責任與促進社會共好的關鍵。將持續參考國際趨勢與臺灣本土經驗,發展更具在地性與可行性的教學策略與資源,提供教師、家長與青少年全方位支持,共同打造健康、安全與尊重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