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109至113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Adolescent to Parent Violence,簡稱APV案件)分別為 2,358 件、2,953 件、3,330件、3,465件及4,253件,有逐年增加之勢。考量這類暴力多非單次事件,傷害程度不亞於成人間衝突,若未及早處理,恐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為讓大眾對此議題能有進一步理解與重視,衛生福利部於7月25日舉辦「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邀請長期投入保護領域的劉淑瓊教授、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鄒輝穎醫師,及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吳汶芳社工督導,分別從學術研究、醫療及社工實務現場說明這類案件父母及孩子所面臨之困境,呼籲面臨這類困境的家庭儘早尋求協助,以及早連結運用相關資源,協助親子正向溝通,以避免暴力惡化。
劉淑瓊教授針對APV案件進行分析發現,有近7成的APV案件未成年行為人有特殊的身心狀況,暴力往往根源於情緒失調與互動激烈的溝通失靈;鄒醫師亦指出,在APV案件中,未成年行為人常合併有自閉症類群障礙、智能發展不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情緒與行為障礙,以及隱性特殊需求等,尤以國小階段最為明顯,而面對疾病標籤的污名與照顧壓力,家庭往往承受巨大壓力。尤其當未成年人出現暴力行為時,社會大眾亦將孩子的暴力行為,單一規則於孩子不遵守規範或家長教養失敗,使得這類家庭更加陷入羞於求助的困境。因此,面對未成年人身心狀況所引發的家庭風暴,需要跳脫傳統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二元框架,採用創傷知情與修復式的整合性介入視角,並積極引入跨專業資源,才能有效回應家庭所面對的多重挑戰與需求。
面對具特殊身心狀況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需仰賴跨專業資源介入,吳汶芳社工督導分享曾有個案因身心議題導致人際困難,進一步出現偷竊、拒學、網路成癮,甚至對家人出現暴力行為,社工介入後,不僅協助化解家庭危機,更串聯教育與社政系統,協助家屬聲請保護令,保障親子安全,並透過以家庭為中心的處遇策略,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就醫,安排參與青少年活動,引入資源穩定家庭,建立長期支持機制。目前針對這類具特殊身心狀況的兒少,本部亦積極推動「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改善計畫」,由精神醫療機構學校社福單位合作,建立雙向轉介與外展服務,以妥適協助這類家庭。
衛生福利部呼籲,APV案件的暴力行為不會止於18歲,及早介入,及早終止暴力循環。針對育有特殊需求兒少家庭,除仰賴社福、教育、醫療體系之合作,共同協助未成年人改善暴力行為與情緒問題,並提升家長的正向教養能力,更需要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理解這些兒少的特殊需求,並以支持取代責怪,共同建構友善且有溫度的照護環境,讓每位孩子都能在適切的資源中健康成長,也讓家長在面對家庭風暴時,能勇敢向外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