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萬巒國中教務主任余畇緗堅信,教育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位擁有20多年教職經驗的資深教育工作者認為,只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趣的,並創造「一次學習成功的經驗」,就能啟動他們的學習馬達。
談起當初為何走上教職之路,余畇緗笑說,她原本考上長庚大學醫事技術系,但讀了兩個月後,在父母支持下毅然決然重考,轉而考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
她回憶就讀大學期間,班上的學習氛圍極佳,不論是什麼課程,同學們都會一起腦力激盪,透過戲劇或各種創意方式呈現內容,一起想辦法讓學習變得好玩。這段「在玩樂中學習」的經歷,也深深影響她日後的教學風格。
「動機對學習很重要,一旦有了動機,就算聽不懂的地方,學生也會自己去找資料。」因此,在課堂上,余畇緗特別重視課堂氛圍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她笑說:「我不會一開始就說『把課本拿出來,我們上課』,而是先跟學生聊天,讓他們心情放鬆,再來上課。」
余畇緗深知,許多學校面臨的問題,往往是社區結構問題的延伸。地區人口老化,學生人數僅剩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其中需要高關懷學生人數也超過全校三分之一。學生為什麼不想來上學?余畇緗說,多半是因為覺得「上學無用」,顯示對學校缺乏期待感。為了讓孩子願意回到學校,她付出了極大努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吸引學生回到校園,余畇緗與同事設計各種課程,與學生協商至少每週到校幾天,承諾不讓他們整天坐在教室裡,而是安排美容、美髮等實作課程。為了這些課程,她也花了許多時間與校方溝通協調。
對余畇緗來說,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覺得無聊,自然就不會想來學校,但只要有過一次學習成功的經驗,就有機會啟動他們的「學習馬達」。老師的角色,就是那個啟動引擎的人。
作為生物老師,她不只靠課本教學,而是讓學生實際去看、去摸。教消化系統時,她會親自到屠宰場購買完整的豬或雞的消化器官,整理後帶回課堂講解,把抽象的生物概念具體化。
此外,她還擅長用「問題引導教學」。她說,學生的提問能反映他們已有的知識和錯誤的觀念,老師透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創造,進而讓他們自己找出問題與解答,培養系統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人聽到她是國中老師,常會笑說:「現在國中生很難教!」但她從不這樣認為。「學生很有趣啊!你跟他們互動,其實很可愛。」即使教育現場挑戰重重,她從不覺得疲倦。
余畇緗笑道:「可能我就是喜歡事情被解決之後的感覺吧!」這種「解謎成功」般的成就感,是她20多年來始終保持教育熱忱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