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北部新聞新北市劉和然攜青年共推永續轉型 新北永續未來學院培育淨零世代關鍵力量

劉和然攜青年共推永續轉型 新北永續未來學院培育淨零世代關鍵力量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挑戰,新北市環保局舉辦第六屆「新北永續未來學院」,邀集來自全臺23所大專院校、共30位學生參與三天兩夜營隊課程,培養青年對永續議題的思辨與行動力。新北副市長劉和然今(25)日特別到場與青年交流,聆聽青年因應氣候變遷的創意提案,並頒發「新北永續青年大使」證書,勉勵青年以創新行動為2050淨零轉型注入關鍵力量。

劉和然表示,極端氣候對全人類都是挑戰,全球領導人需要加速行動,企業當責,個人需要重新思考與自然的關係;臺灣要邁向2050淨零碳,下一代創新力與行動力絕對是淨零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新北市自2019年退場燃煤鍋爐、2020年簽署氣候緊急宣言、2021年提出三大零碳藍圖、2024年在ICLEI世界大會簽署「2024-2030聖保羅行動策略」(The ICLEI São Paulo Strategic Vision 2024–2030),今年更完成市長聯盟九項淨零指標認證,展現務實且具體的永續治理力。

他進一步表示,結合在地政策才能讓永續議題真正落地,新北市持續透過多元創新行動,推動全民參與減碳轉型。他也肯定學生們提出的創意提案,並強調只要持續以行動落實,未來都可能成為市政推動的重要參考。

他舉例,近年影城及職棒業者與新北攜手推出「影城循環杯」及「職棒循環杯」;傳統市場攤商配合不主動提供塑膠袋鼓勵民眾減塑;「幸福小站」的餘裕物資媒合平台,讓二手家具持續循環利用;以及本(7)月推出的「市民行動有GO利 新北減碳集多多」計畫,以「輕推」方式,將適度誘因與數位科技結合,讓看不見的減碳行為轉化為具體「碳資產」,引導市民從日常消費與生活選擇中深化減碳意識,這些政策都是將創意實踐後的成果。

環保局表示,本屆「新北永續未來學院」以「變革X轉型:永續新視界」為主題,聚焦於ESG、在地創生與科技應用,結合實地走訪與議題討論。營隊課程豐富,特別邀請循環經濟、減塑減廢、地方創生等領域講師,分享各自投身環境永續的經驗及實績,也安排淨灘行動、參訪全國第一座室內大型資源回收細分選廠「新北資源循環教育基地」,從「做中學、行中覺」中深化行動體驗。

例如,「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分享他如何從關注環境的年輕人出發,透過創業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與事業;「金山漫遊」執行長賴家華帶領學員走訪金山,在體驗人文與自然交織的在地風貌中,深入探討永續旅遊與城鄉共榮的可能。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三廠侯智耀高級工程師介紹了獨步業界的化學回收技術,可重塑與原抽聚酯相同品質的纖維,讓服裝和紡織品廢料得以更好地被再利用;「蛋寶生技」古昕平總經理,介紹雞蛋的循環經濟模式,全方位的利用啟發學員思考廢棄物所蘊含的價值。

屢獲「國家環境教育獎」、「綠色採購獎」及「國家永續發展獎」等獎項肯定的聯合報系,則由永續長羅國俊分享聯合報系致力推動對內部及社會的永續環境教育,從報導者到行動者,落實永續行動的轉變,學員們也與新聞部地方社會中心副主任鄭朝陽對話,思考媒體在推動社會永續觀念上的角色與影響力。

參與學員也分享了本次活動中豐富的收穫。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的林柏叡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金山漫遊」賴家華執行長的分享,企業如何結合在地特色推動永續發展的經驗,並透過走讀金山與體驗挖地瓜等農事活動,實地感受到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實際上能為地方農民創造實質價值,讓我重新思考永續的落實其實可以很貼近生活。

來自銘傳大學的吳家儀則提到,她曾參加「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執行長舉辦的淨灘活動,因此對他的分享特別有共鳴。從簡報中學到若想推動一個專案,首先必須清楚設定目標受眾與議題範疇,接著透過資料蒐集找出切入點,並思考如何規劃推廣活動的細節與行銷策略,對想從事相關社會議題專案有很大啟發。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楊志璿分享,他對「蛋寶生技」古昕平總經理介紹的雞蛋循環經濟印象深刻。沒想到看似無用的蛋殼也有多元應用價值,從中看到企業如何將環保與創業結合,更被古總經理對理念堅持與人生選擇的經歷所感動,讓他在思考未來方向時多了一份啟發與勇氣。

清華大學的王翊軒表示,到訪南亞塑膠工業公司讓他首次實地了解塑膠循環經濟的實際運作流程。還獲得了一件由回收塑膠再製而成的衣服,體會到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與創新,收穫滿滿也很開心。

中正大學陳梓寧分享,他最喜歡聯合報永續長的分享,每一個人未來會身處不同領域,會是不同工作,但只要每個人付出一點,就可以對永續有不同程度和面向的貢獻,都能在永續發展領域,盡一份力。

環保局強調,「新北永續未來學院」自111年起採分齡分眾方式推動,針對國中、高中與大學生設計符合年齡與學習階段的課程活動,培養青年學子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與行動力,幫助學員從不同角度理解永續發展的實踐路徑。

環保局長程大維局表示,環境教育不該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應成為青年發掘自我、參與公共事務的平台。透過營隊的體驗與對話,讓青年學生有機會親身接觸、深度理解並勇於發聲。雖然營隊活動已告一段落,但相信每位學員心中種下的綠色種子,終將在未來發芽,成為推動社會永續轉型的重要力量。

資料詳洽:
綜合規劃科    顏佳慧科長     電話:02-29532111分機4101
新聞聯絡人    黃文仰主任     電話:02-29532111分機1001
新聞聯絡人    杜承諭            電話:02-29532111分機20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