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圖書館自民國96年起持續舉辦「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讓民眾一同回味臺北城的過往與昔日榮茂景象。為了將獲選作品重新呈現,北市圖將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老照片中的人文,更多內容可到北市圖數位典藏系統瀏覽,目前已收藏4,400餘件作品與讀者共同回憶老臺北。為保存臺北昔日的歷史影像,於7月1日起至8月31日辦理「臺北青春留影-2025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蒐集曾經與臺北有關之人事時地物的照片,回味百年風華的臺北市舊照痕跡,以供人們回憶臺北的繁榮歲月。
圓山大飯店位於臺北市劍潭山,創建於1952年,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五星級飯店之一,不僅以雄偉的中國宮殿式建築聞名,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象徵。
飯店原址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神社」,象徵日本統治下的宗教與政治權力,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多位神祇,但因戰爭損毀與政權更替,於二戰後被拆除。當時苦於沒有適合的國家迎賓設施可以接待外國貴賓,於是由蔣宋美齡等政要組成的「財團法人臺灣敦睦聯誼會」接手經營轉型,逐漸發展成接待世界領袖的國賓場所。其紅柱金瓦、飛簷斗拱與梅花藻井等建築特色展現出東方美學精髓,為臺北重要地標之一,不僅提供住宿空間,更透過密道導覽、國宴復刻、文創展演與文化導讀,串聯歷史、建築與當代體驗,成為文化外交與永續旅遊的新平臺,並持續透過數位敘事保存歷史價值。
然而,在這座象徵東方美學的建築之下,早期藏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逃生密道,在當時是為了總統蔣中正的安危而規劃之緊急撤離通道,其設計採用S型迂迴路線,而規劃密道的主要人員,除了楊卓成建築師外,還特地邀請一位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碉堡建造的美籍德裔工程師參與。東密道通往祕境花園與孔二小姐故居,西密道則延伸至劍潭公園並設有象徵性溜滑梯,現已開放導覽參觀,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探險功能,展現出圓山建築隱匿空間的獨特魅力,也使得圓山大飯店成為當今全球唯一有此設計的國際飯店。
對早期臺北市民來說,圓山大飯店是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存在。雖然他們未必有機會踏入飯店本身,但那屋簷上灑下來的燈光,卻是無數人童年和青春記憶中的背景風景,即使當時的人民只是行經基隆河畔,或在中山北路仰望那座點亮的金瓦,也會在心中泛起一種「臺北就是這樣」的感覺。而圓山大飯店更像是一位站在山頭的長者,以東方宮殿式的輪廓和沉穩的燈光見證著城市的節奏與轉變。無論是下班途中、節慶夜晚或外賓來訪,都能透過那一盞燈感受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連結。
圓山大飯店自1952年成立以來,歷經歷史與政治的更迭,逐步轉型為現今的文化地標,其建築風格融合中國宮殿元素,象徵權力、文化與美學的交會點。它不僅扮演著臺灣戰後外交接待的歷史角色,也反映了都市發展與文化重建的訊息,其空間不再只是住宿場域,而是串聯歷史敘事、建築技藝與當代文化體驗的存在,使人們得以重新思考如何在遺址上建構新的方向,並透過保存與轉化,將過往的政治記憶轉化為集體的文化資源,映照出臺灣如何透過空間重構,賦予歷史新的敘事與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