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北部新聞台北市百年市定古蹟「戴炎輝寓所」修復完工獲新生 法學基地轉身臺式創新餐飲 再現名家精神與歷史共融

百年市定古蹟「戴炎輝寓所」修復完工獲新生
法學基地轉身臺式創新餐飲 再現名家精神與歷史共融

臺北市文化局與國立臺灣大學攜手合作,透過「老房子文化運動2.0」平台,成功媒合日東創意有限公司,推動市定古蹟「戴炎輝寓所」的修復與再生。自2022年展開修復工程,歷時三年,投入總經費約新臺幣3,200萬元,於2025年正式竣工,讓這座承載臺灣法學歷史的重要場域,以嶄新姿態重現世人眼前。

「戴炎輝寓所」最初興建於日治時期,二戰後由臺灣大學接管,後作為法學院教授戴炎輝先生的住所。2007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因發現此地為《淡新檔案》的整理基地,且原書櫃仍可見戴炎輝先生親自編排的檔案編碼,為紀念與保存戴炎輝先生整理編纂淡新檔案之重要歷史場域,遂在2017年升格為市定古蹟。戴炎輝先生是臺灣近代著名法學教授,也是首位臺籍司法院院長,一生致力於法學教育與制度改革,尤其在任職司法院院長的任內,積極推動審檢分立制度的準備程序,為臺灣司法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此外,戴炎輝先生自1947年至1953年間主持整理超過兩萬件的清代淡水廳、臺北府與新竹地區的司法與行政檔案,並將其命名為《淡新檔案》,對研究臺灣法制、地方行政及社會經濟均有極高學術價值,與《巴縣檔案》及《寶坻檔案》並列為清代三大地方司法檔案,使寓所成為臺灣法學與檔案史的重要基地。

    

在修復過程及計畫審查期間,文化局及文資委員秉持「維持文資價值,銜接現代社會」的核心理念,注重於維護建築原貌並延續空間功能。建築特色如日式木構造、傳統中廊式格局、牛眼窗與洗石子基座等,皆完整保留。其中最具意義的是,營運團隊與戴炎輝先生後代──戴楠青教授合作,由教授親自協助整理並提供戴炎輝先生的重要檔案,這些珍貴資料現重新展示於當年戴炎輝先生使用、整理《淡新檔案》的兩座書櫃中,新舊檔案交錯陳列,讓此空間再次乘載跨時代的知識與精神。

為符合現代營運需求,修復工程於古蹟側棟新建中央廚房,設計上融合日式建築語彙,不僅視覺和諧,也成功將明火作業區與古蹟主體有效區隔。同時,新增無障礙設施串聯室內外動線,提升公共友善性。整體修復工程亦完整記錄施工過程,未來可作為研究與導覽參考,使市民有機會深入了解與法學歷史相關的精彩故事與文化脈絡。

    

活化後的戴炎輝寓所以「輝室」為名、「餐酒辦桌」為概念,並融合在地飲食文化特色。日東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邦城表示,公司一直以來秉持「歷史與當代生活的連結」經營理念,並將「文化、生活、藝文、社區」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未來,「戴炎輝寓所」將持續舉辦藝文講座、展覽及公共活動,藉此將古蹟與現代社會重新連結,並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表示:『戴炎輝寓所』周邊匯聚了臺北市的重要文化資產,涵蓋福州街11號劉真校長故居、孫立人將軍官邸、南菜園日式宿舍群等多處古蹟與歷史建築,期望將這些文化資源進行串聯與活化,將有助於形成一條歷史文化的走讀脈絡,進一步為臺北市創造一處兼具學術、人文與公共性的文化場域。臺灣大學總務長廖文正亦表示:「未來的『戴炎輝寓所』將不僅僅是紀念場所,而是作為一個文化實驗的場域。這裡將持續推動法學、歷史、藝術等主題的推廣,並提供社會大眾一個學習、交流與思考的平台。透過餐飲服務與藝文活動的結合,寓所將不再是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文化據點。  

  

文化局表示,在「老房子計畫2.0」階段導入公私協力制度,透過考核作業,減免修復及管理維護老房子的經費,降低民間承租壓力,不僅解決古蹟、歷史建築閒置風險,也提升文化資產的社會參與度與經濟自營能力,至今已協助24座文化資產修復完成,以嶄新面貌融入現代社會。「戴炎輝寓所」即是老房子運動計畫下的成功案例之一。此外,因應這次古蹟修復竣工,文化局也搶先公布了「臺北老房子的故事」系列影片中的戴炎輝寓所片段,讓市民朋友更深入了解並親近這個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場所。影片中將展示戴炎輝先生的生平、寓所修復過程以及該場所的歷史背景,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視覺與情感連結。更多戴炎輝寓所相關故事請至臺北市文化局 YouTube 頻道【臺北老房子的故事-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戴炎輝寓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