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一直以來致力於市內無形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並自二〇〇八年起推出「傳統藝術系列」叢書,持續為本市指定登錄之傳統藝術保存者進行生命史之撰述及出版工作。《武旦家門:楊蓮英》為本系列叢書第二十一本,由戲曲學者徐亞湘教授主持策畫與撰寫,透過大量田野訪談及資料蒐集,搭配逾兩百張的珍貴歷史圖像,記錄楊蓮英藝師精彩的劇藝生涯,以及其傳承武旦行當的精神與態度。
楊蓮英兩度榮獲中國文藝獎章,二〇二一年由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京劇」保存者,是京朝派武旦藝術在臺灣傳續的代表人。《武旦家門:楊蓮英》以臺灣京劇武旦首席楊蓮英的人與藝出發,結合戲曲學者徐亞湘的戲劇史研究專長,譜寫出楊蓮英武旦生涯中的日常與非凡。全書分為二十六個單元,含納其家庭背景、小大鵬學戲、師承能戲、大鵬展藝、劇團生態、伶界風習、教學傳承、劇界觀察等,寫人,談藝,第一人稱敘事中見款款深情。這不僅是一部楊蓮英武旦養成培訓、代表劇目、舞臺實踐、教學傳藝的生命史,更是一本難得藝人觀點的臺灣京劇史。
楊蓮英藝師自承,近年退休後已不隸屬劇團或單位,本以為傳承推廣一事會走得艱難,但因身邊有恩師與貴人扶持,仍持續以傳承為志業。她特別提到,發表會現場展示的蓮花國畫與演出戰衣即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其量身設計,象徵著藝壇深厚情誼。陳譽馨副局長致詞時指出,文化局長期重視文化資產保存,本書完整呈現楊蓮英藝師的成長歷程。自8歲加入小大鵬學藝以來,楊藝師經歷嚴格訓練,前30年專注舞台演出,後30年投身教育推廣,不僅傳承京劇,更跨足歌仔戲、客家戲與舞蹈,展現跨領域融合的精神,並透過出版讓更多人認識這段珍貴歷史。
作者徐亞湘教授分享,書稿歷時兩年田調與撰寫完成。透過楊藝師武旦視角,讀者得以窺見臺灣戲曲史中的一段時代與精神。她強調楊藝師談論更多的是感恩與堅持,少有梨園秘辛,這讓本書更能與臺灣史料緊密結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林大偉則提到,北藝大自107年起邀請楊蓮英藝師於舞蹈學院任教,學生們受益良多。此次與文化局攜手推動出版,不僅是對楊藝師的致敬,也體現學界在傳統藝術保存上的實務努力。
同門劉慧芬老師則以「努力」、「持久」、「變化」三詞總結楊藝師一生。從嚴謹的學習到跨界指導,楊蓮英藝師展現了京劇演員的毅力,至今仍不間斷地耕耘傳承。國光劇團戲劇顧問王安祈老師進一步指出,書名《武旦家門》的「家門」不僅是自報家門的意思,更象徵戲曲行當的專精與規範。這份精神正是楊蓮英藝師一生的寫照——踏實、勤懇、堅守京劇至今。
武旦這行,就只有小楊守得住!
楊蓮英自八歲入「小大鵬」學習京戲,於「大鵬戲劇職業學校」從北京「富連成」的蘇盛軾(1912-1981)、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白玉薇(1920-2008)二位名師學習武旦、旦行藝術,習得多齣失傳、冷門的武旦老戲,旁及刀馬旦及花旦戲。由於唱、打兼備,令楊蓮英得以武旦挑大樑,為武旦行當「打」出一片天。細數藝師劇藝生涯,楊蓮英前三十年專精舞臺表演,後三十年致力戲曲教育,時時以傳承京劇武旦藝術為己命,至今仍活躍於梨園界,持續不斷薪傳京劇藝術,並擴及至歌仔戲、客家戲武旦教學,甚至跨界為舞蹈圈帶來京劇身段訓練。
近年楊蓮英老師在臺灣戲曲學院復興京劇團傳習《奪太倉》一劇,是由蘇盛軾老師早期口傳心授,然而這齣戲自大鵬劇隊公演後便因武戲門檻高而四十年未再上演。在使命感的驅使之下,因著登錄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京劇保存者的因緣際會,楊蓮英終於有機會將之傳承並呈現全本演出。當藝術圈跨界風潮盛行之際,她堅守武旦專業,也不斷地「跨界」傳授武旦技藝,她始終感懷著恩師,不遺餘力地傳授給下一代。
本書出版後,臺北市文化局特別將全系列叢書電子化,提供民眾於國內數家電子書平台免費全文閱覽,實為傳藝佳音。新書出版後將陸續可於國家書店、五南網路書店及博客來、誠品網路書店等網路通路查詢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