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培育學生成為世界公民,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挹注資源,補助全國中小學開展國際交流活動。以「由網而實、由淺入深」為核心理念,初期引導學校從線上方式,建立交流情誼,待穩固基礎後逐步深化為兩國師生來訪及出訪的實體交流模式,期望有效降低各校辦理門檻、擴大參與面向,並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素養。
114學年度計補助352所學校,挹注經費約新臺幣1億559萬元辦理國際交流,交流方式從網路交流、外國師生來訪或我國師生出訪,辦理學校含括高中、國中及國小,所觸及國家除了鄰近亞洲國家外,更跨及歐美、澳洲等地。
在國教署的支持下,新竹縣立東興國小運用教育部國際教育精進計畫補助,先進行線上教學和交流課程,讓學生透過網路與印度新德里常春公學(Evergreen Public School)交流,逐步推動實體交流,113年遠赴該校進行SDGs議題合作學習與文化交流。出發前學校安排培訓課程,引導孩子們製作個人名片、了解當地文化,有學生表示,到當地可以體驗和不同國家的小朋友們一同上課,參訪泰姬瑪瑪哈陵聽到有趣的故事和歷史,讓他們印象深刻。114年6月學校迎接新德里常春公學的回訪,安排孩子們成為校園接待學伴,一同迎接遠方的朋友,透過跨國往來的交流互動,為孩子們的學習歷程增添美麗的回憶。
另外,國立鳳山商工於114年9月接待來自丹麥克厄商學院(Køge Handelsskole, KHS)的來訪。兩校的交流歷程,112學年度先透過線上交流建立聯繫,進行多次線上互動,直到114年5月,師生首次赴丹麥進行實體交流,並於同年9月接待回訪。這一系列的國際交流建立在長期的合作基礎上,從最初的網路互動,到成功發展為雙向、多層次的實體參訪,體現了交流的深度與持續性。活動中擔任交流大使的學生們回饋,在籌備與接待過程中,學到與人溝通、團隊合作的技巧,也培養了耐心與包容。許多學生坦言,從一開始「不敢講英文」, 到最後「鼓起勇氣講出一句完整的英文」,顯著提升英語口說的自信和能力。同時,學校師長亦觀察到,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展現自信、勇於表達與學習,印證了國際交流對學生全人發展的正面效益。
國教署表示,透過政策補助與引導,有效促使校園教育鏈結國際、走向世界。將持續挹注資源,鼓勵更多學校利用線上交流作為前期基礎,積極發展雙向實體互訪,讓國際交流從「校園特色」轉變為「教育日常」。透過政策支持與學校的積極實踐,使每位學子都能透過跨國界的學習旅程,培養出具備跨文化溝通與國際移動力的關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