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19)日就部分團體針對「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以下簡稱教學指引)提出之疑慮,特此說明並澄清,重申本部推動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之宗旨,教學指引係依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審查委員建議,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補充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並由國教署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發;期間自111年3月1日至112年7月31日執行,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殊教育、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辦理8次專家諮詢會議,並透過焦點座談、研討會、工作坊與家長專題演講蒐集意見、修正內容;112年11月再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審查並提供修改建議,以確保指引之專業性、公開性與課綱一致性。
一、關於外界所提訴求之回應
(一)有關所提「要求學生自我揭露隱私風險」
教育部強調,尊重隱私是性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教學指引內多次提醒教師區分「個人隱私」與「性教育教學內容」之區分,課程設計係以新聞案例或真實生活情境作為引導,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理解與辨識,並非要求學生自我揭露。所謂「貼近學生生活情境」並不等於揭露隱私,且教育部亦同步提供教師專業研習資源,以強化性教育教學知能,才能回應學生對「性」的學習需求。
(二)有關所提「情慾探索取代風險管理」
教學指引同時重視「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各單元設計均兼顧此二面向。例如:第四單元以保險套使用教學為核心,強調不使用或不正確使用會增加性病感染與非預期懷孕的風險;第七單元以故事結合法律規範與學生共同討論理解責任與後果;第八單元則聚焦意願表達、溝通協商與性資訊的諮詢管道,協助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教育部強調,國際實證研究顯示,全面性教育能降低青少年性病與非預期懷孕的比率,推動 CSE 的目的不是鼓勵性行為,而是讓學生具備正確知識,懂得保護自己、降低健康風險。
(三)有關所提「使用具有性暗示的素材」
教學指引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利用學生日常可接觸的網路資訊,協助澄清性與性別迷思,培養其辨識與應對能力。教師亦須依學習者狀況選擇適當教材,避免片面素材被誤用或引發誤解,以達到正確引導之目的。
(四)有關「以YouTube/街訪影片取代科學實證」
影片僅作為引發學習動機的媒材,並非唯一教材來源。教學指引亦搭配使用衛福部統計數據、結合跨領域數學教學等方式,確保內容有科學基礎,協助學生進行反思與討論。
(五)有關「缺乏評量機制」
性教育課程具價值與道德思辨特性,不宜僅以單一分數或測驗評量。教學指引呼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重視學生是否學會,而非僅以完成進度為目標。現階段重點在課程設計,評量部分由教育現場教師依不同學習階段與課程主題發展,設計多元、適性的教學評量方式。
(六)有關「與課綱脫鉤」
教育部澄清,教學指引並未與課綱脫節,教學指引係以UNESC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為基礎,並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內容,並依《綱要》提醒之「在地性」與教學現場之真實狀況,強調「學習與生活結合」與「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教學指引導論中更明確提及課綱,並無外界所稱的脫鉤問題。
(七)有關「忽視風險覺察、拒絕技巧及延後發生性行為」
國際實證研究顯示,全面性教育並不會使青少年提早發生性行為,反之單純禁慾教育效果有限且具風險。教學指引第六至九單元設計皆涵蓋風險覺察、性協商及溝通的教學設計,並與學生共同討論取代教學者單向灌輸,落實以學生為本之教學,正是為了協助學生具備正確知識與能力。
(八)有關「支持CSE,但反對不合格CSE」
教育部感謝各界支持全面性教育(CSE),並理解教師在推動過程中常受誤解與壓力。教育部強調,CSE的核心精神是保障青少年健康與權益,未來將持續以CSE八大核心概念為架構,蒐集多方意見滾動修正,攜手社會各界完善CSE,營造尊重、多元的校園環境。
教育部強調,理解社會大眾對於CSE推動的意見,未來將持續廣納師生、家長與各界建議,並依據校園推動之實務經驗與在地需求滾動修正;同時視不同學習階段與課程主題發展,持續強化教師培力,落實專業教學,確保尊重隱私與專業守則的原則,共同營造尊重、多元、友善且安全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