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開發與公共工程中,常以栽植大型喬木追求快速成林綠意盎然之效果,實際上潛藏不少風險。臺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以下簡稱大地處)長期投入森林經營與苗木培育,並以科學方法推動「近自然林」理念,推廣種植在地原生樹種與健康的小樹苗,形塑持續發展的永續城市森林。
大地處梁成兆主任秘書說明,大樹移植需要斷根、減少枝葉,處理過程中即使土球夠大、技術成熟,根系與枝幹仍不免受損,這種看似快速見效的綠化方式,雖然在景觀上可立即顯現種植大樹的效果,實則留下生長隱患。相較之下,從小樹苗開始種起更能確保後續長期生長與穩定性。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吳宜穗科長表示,小樹苗雖然開始綠化效果較不顯眼,但回報更讓人驚喜,因為小樹苗保留完整枝葉與根系,隨著時間根系開展深扎,不僅能抵抗颱風、穩定邊坡,多樣化的原生樹種還能營造出高低錯落的喬木灌木層,吸引各種昆蟲與鳥類棲息,逐步恢復生態系功能,創造健康又持久的近自然林。
為了將理念落實到實務,大地處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邱清安教授合作推廣「近自然林」營造。邱教授指出,近自然林的核心在於選擇適地適種的原生樹種,並遵循天然林的演替規律。他曾協助台積電推動近自然林造林計畫,經詳細調查後精選上百種原生樹種,短短三年便形成層次分明的林相,比移植大樹生長更快、更強健,展現水土保持、生態保育與景觀兼具的長期價值。大地處過去在劍南山火燒跡地的植生復育也採用了近自然林策略,先種植陽性樹種提供遮蔭,再逐步導入耐陰樹種,讓林相自然演替,幾年後火災風險大幅降低,生態功能逐漸恢復。
邱清安教授提醒,速成種大樹或完全放任小苗自生自滅都是極端做法,真正的解方在於專業評估與策略規劃,透過分析在地環境、挑選適地原生樹種,再搭配適度的撫育管理,才能逐步形塑兼具防災、生態、景觀與固碳功能的永續健康森林。
城市森林不僅綠化都市景觀,更是臺北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重要基礎。未來,大地處將持續結合專業與實務,守護都市山林與坡地水土,讓每一株苗木都成為臺北邁向永續城市的綠色資產。
PS:如需引用活動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s://www.geo.gov.taipei/)參考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