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14年1月27日
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也是現行國人血液透析(即洗腎)的主因,且糖尿病會引發許多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糖尿病足、 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甚至重則危及性命,是近年越來越關注的健康議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指出,糖尿病是一種血糖的慢性代謝異常疾病,它會造成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組織細胞產生胰島素抗性,致使對於醣類的利用能力減低,造成血糖過高的現象。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下降,以及高血糖、尿中有葡萄糖等。
一位七十多歲男士,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多年,近期開始血糖控制不穩,糖化血色素不斷上升,空腹飯前血糖高至2、300,西醫建議需打胰島素才能控制,因不想打針治療,於是前往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門診就診,經中藥治療三個月後,糖化血色素穩定下降,飯前血糖下降至100上下,已不需要打針,現於門診穩定治療中。
依據2011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分類標準,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其他類別及妊娠糖尿病等四大類,其中台灣約有90%~95%以上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主要是因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導致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破壞所致。第二型糖尿病是由於某些因素,引起身體細胞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而導致的胰島素抵抗,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及肥胖(特別是腰圍過粗、腰臀比過高者)有關。
蔡佩怡表示,糖尿病在中醫證屬“消渴”之範疇,“消”即消耗,為消耗水穀、消瘦的意思;“渴”即口渴,因此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中醫認為糖尿病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即遺傳因素),加上飲食不知節制喜食肥甘厚膩、勞累過度、情志失調(與壓力、精神過度緊張有關)等因素造成臟腑“陰虛燥熱”,主要影響臟腑為肺、脾胃、腎(因體內津液水穀輸布,主要與肺、脾、腎三臟有關)。治療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
消渴可以再進一步區分成三消(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1. 上消(主要與肺有關):症狀口渴多飲,為燥熱傷肺,治療以清肺潤燥生津為主,如:消渴方。
2. 中消(主要與胃有關):症狀多食善飢,為胃火消中,治療以清胃潤燥為主,如:白虎湯加減、承氣湯類別。
3. 下消(主要與腎有關):症狀多飲多尿,為腎陰虧虛,治療以滋陰固腎為主,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
已有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有降血糖功效,常見如:山藥、黃耆、麥門冬、茯苓、枸杞、何首烏、芡實、葛根等,但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需尋求專業中醫師,避免適得其反。
對於糖尿病者日常生活飲食作息,蔡佩怡建議:
1. 飲食均衡、定時定量:多選用高纖食物,少食含精緻糖、脂肪高、熱量較高的食物。水果則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柳丁、櫻桃、葡萄等。
2. 規律的運動:對於第二型糖尿病,運動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和胰島素利用而降低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3. 過度肥胖者須減重:上述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的另一個功能是減重,體重下降有助於糖尿病病情控制。
4. 不過度勞累,不熬夜,忌過量飲酒。
5. 穴位保健:常見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谿。每個穴位按摩5分鐘,若無不適則可多按摩幾次,也可定時的早晚各按摩一次。
6. 推薦藥膳:四神排骨湯
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四種藥材組成。此四種藥材藥性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且四種藥材已研究證實均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為常見的平補藥膳,虛寒、燥熱等各種體質都可食用,是一帖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藥膳。
● 山藥:健脾養胃、補肺益腎,還能滋養肌膚,健腦增記憶,平補肺脾腎,為藥食兩用佳品。
●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另具有消水腫的功效。
● 芡實:補益脾腎,另有收斂功效,可治療腎虛不固的遺尿、頻尿等。
● 蓮子:補益脾腎,另可清心火,可改善心悸失眠、心煩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