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科學教育深耕校園基層防護圈十年有成 從心守護學生運動員

深耕校園基層防護圈十年有成 從心守護學生運動員

教育部體育署於今(22)日舉辦「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進用運動防護人員計畫」推動成果發表會,該計畫自102學年度以試辦方式開始,隔年正式以實施計畫執行至今,透過設置七大區域輔導中心,構建完善的校園運動防護體系,以保障基層運動員安全,並提升教師、教練及學生對運動防護的知能。運動防護計畫推動初期,全台僅4間高中學校參與試辦,迄至113學年度已擴展至180間,並核定補助183位運動防護員進入校園協助基層運動選手,建立完整的體育人才照護機制,使運動防護觀念深植於基層學生運動員群體。

體育署指出,計畫不僅輔導學校建立運動防護機制、提供運動防護人員媒合服務,也強調區域醫療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目前,全國已有219間醫療院所加入「綠色通道」醫療網絡,提供運動員快速診療與傷後復健服務,十年以來,每年平均有15,000位基層運動員可以受惠此醫療服務資源,透過綠色通道服務看診每年至少有3,000人次,未來將持續擴展合作夥伴,以縮短選手復健期程、提升復原效果。在落實教育觀念的推動成果豐碩,每年辦理近200場教育講座,平均11,000人次參與,計畫也非常重視運動防護人員培育,每年完成辦理至少30場次的增能課程,可以強化專業技能與接收運動防護最新資訊。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許美智教授表示,計畫自102學年度啟動後,逐步建置「運動防護紀錄系統」,透過數位化平台讓校園運動防護人員登錄學生運動傷害處置紀錄,確保選手健康狀態獲得即時監控,並評估回場訓練的適宜性。

此外,計畫以區域輔導的概念,結合國內具有運動防護、醫學專業的大專院校成立七大區域輔導中心,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北北基區)、輔仁大學(新北區)、國立體育大學(桃竹苗區)、中國醫藥大學(中彰投區)、國立成功大學(雲嘉南區)、高雄醫學大學(高東屏區)及慈濟大學(宜花區),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林冠吟教授分享,輔導中心每年透過辦理教育講座,加強師生對運動營養、運動禁藥及運動防護安全的理解,也安排合作的醫師或專業人力提供諮詢、到校進行輔導訪視,確保選手在賽場內外皆能獲得最佳照護,也成為校園防護員堅強的後盾。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游泳隊柯杰甫教練與鄭仲翔防護員出席分享校園運動防護的重要性,柯杰甫教練表示,游泳項目對防護支援需求較高,賽前賽後皆需要專業防護員協助調整選手肌肉狀況,此次隊伍更在防護支援下取得全中運高中女子組游泳總錦標第一名,展現計畫的實際效益;鄭仲翔防護員則分享防護工作的日常,指出防護人員透過長期觀察選手狀態,於賽前預防性處理及比賽期間即時放鬆肌肉,讓選手能專注迎戰。

體育署表示,目前全國已有160多位運動防護人員進駐校園,負責運動傷害處置、復健訓練及傷害預防等工作。防護人員會依據運動項目需求,提供個別化復健方案,如關節活動度訓練、核心強化及本體感覺訓練,確保選手能在安全的狀態下迅速恢復並重返賽場。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也逐步重視基層運動防護,於全國大型運動賽會設立防護團隊,提供場邊照護支援。體育署未來將持續推動校園運動防護工作,並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也鼓勵各縣市政府依所屬學校需求或地方特性,推動更多元、完善之運動防護計畫或相關措施,共同協力,深化運動醫療體系及運動防護網絡建置,秉持著「運動防護盡心力,提升團隊戰鬥力」的目標,培育基層運動選手,保障選手健康與競技安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