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科學教育以「柑」為名的感恩行動:育仁國小從家鄉出發的美感跨域課程

以「柑」為名的感恩行動:育仁國小從家鄉出發的美感跨域課程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自103年推動以來,便持續鼓勵學校從在地出發,並跨領域與多元議題結合發展課程。恰逢5月這個感恩的季節,臺南市育仁國小藉由結合在地文化的跨域美感課程,帶領學生重新認識陪伴我們日常生活的家鄉,並以藝術作為情感與文化表達的媒介,學會感謝並與家鄉建立連結。

臺南市育仁國小學區包含甘厝村、甘西村兩個村落,學區家長大多以農業為主,該地早期曾經盛產柑橘,以學生鄰近熟悉的「甘厝」社區出發,規劃一系列課程,透過走讀地方文化與在地產業體驗,引導學生深入探索「甘厝」的歷史與文化。課程橫跨藝術、科技、人文與自然科學,例如從製作果醬了解飲食文化、結合數位工具製作社區紀錄影片,更透過親訪當地歷史悠久的永富鼓廠了解製鼓過程、回收塑膠瓶創作工藝馬賽克拼貼等活動來串聯社區的記憶,重新形塑這些過往不只技藝與創意,更是對土地與文化的關懷與行動。

這一系列的「回甘」跨域課程,包含「回甘首部曲」、「回甘之從心開始」、「回甘之以『柑』之名」、「回甘之鼓聲響」等四大主題。課程首先從「回甘首部曲」作為起點,孩子們運用Google Map蒐集地方景點與民俗文化,建立對文化地景的認識後,再化身影像Youtuber親自走讀社區,用鏡頭紀錄街道與風景,並剪輯成介紹影片上傳至網路,實踐文化行銷。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如何撰寫分鏡腳本、操作剪輯軟體,更重要的是透過影像說故事,讓學生看見家鄉的美,也說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第二主題「回甘之從心開始」,則以甘厝的信仰中心天竺寺為起點,孩子們實際走訪寺廟,觀察石雕、木雕、剪黏與交趾陶等傳統工藝,再回到教室以廢棄塑膠瓶為素材,創作出充滿嶄新風情的環保馬賽克剪粘。接著在「回甘之以『柑』之名」中,學生則化身為廚房裡的小小科學家,動手採摘校園內的洛神花及選擇鄰近地區生產的柑橘熬煮果醬、體驗食物保存的技術與回味甘厝早期的產業特色。當手作果醬完成時,飄出的不只是果醬的酸甜滋味,更是土地與時間交織出的回甘情感。

最後,「回甘之鼓聲響起」則以擊鼓為主軸,學生參訪在地永富製鼓廠,認識傳統製鼓工藝,再前往臺南十鼓文創園區,觀摩擊鼓表演並親自體驗鼓樂創作。擊鼓是育仁國小長期深耕的課程之一,學生回到校園後,他們在音樂老師指導下排練,於校慶與頒獎典禮中演出戰鼓,用音樂節奏向土地與社群致敬。透過學校與社區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不僅看見家鄉的美,也學會用行動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感謝與珍惜。

教育部表示,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鼓勵學校以在地為核心,透過藝術、文化與科技的跨域連結,深化學生對土地的認同與情感。期待學校在課程中持續發掘在地特色,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者,更是未來文化的實踐者與創造者。

未來,教育部也將持續攜手各級學校與在地團隊,推動多元創新美感課程,讓教育成為連結人與土地、情感與行動的重要橋樑。歡迎前往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網站(https://www.inarts.world/)查看與了解更多精彩的美感教育課程訊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