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多山,也有許多人熱愛登山,然而登山要準備麼裝備? 該穿甚麼衣服?背包如何打包?帶甚麼食物?如何炊煮?如何解決在山上的民生問題?如何維護自身的安全?要懷抱甚麼心態上山?又如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登山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是學問,也是專業。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7月8至11日針對高中學生舉辦的Youth Camp活動,專業的登山教練帶領20位高中學生向山學習,也在4天的登山活動中,學習正確的登山觀念與技能。
今年的Youth Camp主要活動地點選在震災後剛完成修復開放的大禮和大同部落。活動第1天先在太魯閣臺地安排如何規畫登山行程、登山輕量化裝備、登山糧食的準備等課程,也先學習如何搭帳棚、管理營地,體驗宿營的感覺。第2天一早則在教練的帶領下,從海拔60公尺的太魯閣臺地出發,循著得卡倫步道及大禮步道到達海拔900多公尺的大禮部落。登山步道是最佳的學習場域,途中教練善用現地環境指導學員如何調整背包、使用登山杖、如何走山徑、調節步伐與呼吸、如何處理排遺、尊重其他使用者等,學員也在攀登的過程中馬上應用所學的觀念與技能。
除了登山行進間的課程外,也安排離線地圖的應用、紙本地圖的使用、登山風險管理、高山症的認識與預防、野外求生、如何炊煮、山屋禮儀、遇見野生動物的經驗等課程。在大禮部落的夜晚,還邀請部落族人阿萣‧尤給依跟大家分享部落山居生活的故事。經過3天密集的課程,活動最後一天從大同部落循著砂卡礑林道返程下山,教練請每個人保持距離,以靜默的方式走在林道上,在6公里的路程中,讓學員可以直接跟大自然對話,也可以靜心傾聽自己的聲音,反思這幾天在山上所學到的及內心的體驗。
太管處劉守禮處長活動一開始就對所有學員說,這項Youth Camp課程的設計主要是讓大家在登山過程的每個細節中,可以學習正確地當山方法與態度,未來也能藉由活動中所學到的影響到周邊的人。落實「為自己負責」、「為環境負責」、「為山友負責」,也融入無痕山林(LNT)7項原則的實踐,學習如何在登山及野外活動中,以實際行動把對山林的干擾降到最低,維護山林的原貌。
這是登山教育課程,同時也是環境教育活動。不少學員都是第一次接受到這樣專業的登山教育課程,大家以山林部落為師,在山上接受每一個課程,身心也同時受到薰染。活動中就有教練觀察到,有1位學員在登山行進間主動沿途撿拾垃圾,連沾滿爛泥的小塑袋都不放過,而其他學員看到後也紛紛跟進,讓同行的教練和工作人員都感動不已。活動第3天在大同部落野營,晚上學員到部落族人家中,跟著族人一起邊用頭燈幫忙細挑白天採收的馬告邊聊天,在部落中得到很特別且珍貴的生命經驗。
活動最後,學員分享這4天學到的,有人體會到原來登山過程中,只要注意更多細節就可以對環境更友善;有人學到如何善用揹包的空間、使用登山杖能減輕體能的負擔;學到如何規劃、採買和烹煮登山糧食;有人學到可以用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大自然,可遠觀和細細欣賞,學會欣賞原本害怕的野生動物。而讓學員體驗最深刻的,除了團員之間在登山過程中的互助和情誼之外,大禮部落聽阿萣說部落的故事和大同部落彩虹屋和主人聊天,都讓他們難忘。
太管處強調,國家公園不只保護自然人文環境,更是人們探索體驗的場域。這項活動結合登山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內涵,為了達到活動目標,從活動籌備到成行做了很多細緻的安排,包括行前會議都是課程的一部分。而活動前發布颱風警報,更考驗團隊臨機的評估應變和風險管理。
Youth Camp活動以高中生為參與對象,除了希望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之外,能有親近山林的機會,期望培養青年世代學習登山及自然環境的知識、技能,也能體驗臺灣山域之美。不只學習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登山者,更進而成為守護臺灣環境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