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原住民族教育向下扎根,教育部國教署鼓勵學校設計具在地文化特色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返回部落,透過行動學習深化文化理解。114年暑期,臺東高中與花蓮女中分別辦理原住民族文化研習營,吸引全臺逾百位高中生共襄盛舉。學員實地踏查原鄉部落、親身體驗傳統技藝與文化脈絡,將部落轉化為教室,讓文化成為教材,學生成為文化的行者,培養族群理解與文化尊重。
臺東高中以「原鄉即學堂」為理念,設計涵蓋布農、卑南與阿美三大族群之主題課程。課程結構強調沉浸式體驗與跨領域連結,學生透過部落導覽、原民藝術實作與文化對話,深化對族群生活脈絡的理解。活動內容包含初來部落八部合音賞析、南王高山舞集的舞蹈學習、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皮雕與飾品創作,並穿插傳統生態知識與抗日歷史記憶之再現,引導學員從文化感知走向歷史詮釋,強化主體文化認同與族群共學意識。
花蓮女中辦理研習活動以「文化行動者的養成」為核心,構築多點交織的文化實作學習場景。學生依族群主題分組學習,包含太魯閣族的苧麻編織與意象圖騰解析、布農族植物種子創作與文化符碼轉譯、阿美族酒釀與搗麻糬工藝體驗,前往吉籟獵人學校實地參與傳統射藝、生火技術與狩獵陷阱製作課程,展現文化技藝的身體記憶與環境智慧。最後透過團體創作、跨族群展演與成果發表,實踐學生文化再敘事與社群傳播能力,凝聚族群教育之現場動能。
國教署表示,學校以「體驗+實作+共創」為課程核心,將部落轉化為教室、文化為教材,不僅深化學生對原住民族的理解與尊重,也賦予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新的實踐意義。將持續支持學校辦理相關活動,鼓勵更多學生開啟文化行旅,成為文化的行者,也讓多元族群價值在校園中扎根與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