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演講「來自海上的歷史拼圖-閱讀澎湖馬祖地區沿灘陶瓷破片」
講座時間|8/31(六)上午9:00-11:00
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 B1 簡報室
講者|廖伯豪老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報名方式|8/19開始報名,請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網站報名,人數上限100人(https://www.phhcc.gov.tw/home.jsp?id=60&act=view&dataserno=202508180001)
有些陶瓷沉沒在海中,來不及上岸;
有些陶瓷則被虔誠插上清香,與神明對話。
讓我們一起讀懂這些器物,聆聽海上與天上的故事。
澎湖的海邊,有時會出現一些不起眼的陶瓷碎片——它們或許曾是宋代的碗、明代的壺,又或是19世紀香爐的一角。
這些被潮水沖刷的陶片,不只是破碎的器物,而是過去生活留下的印記,也是文化資產觀察與研究的重要線索。
這次,我們邀請到廖伯豪老師,來談一場獨特又重要的分享——從馬祖橋仔、澎湖望安海邊的陶瓷觀察。
這些陶片與過去哪些生活習慣、商貿行為有關?
它們如何訴說著與東亞海域的歷史關係?
陶片雖小,卻是時間的證人。
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眼睛保護文化資產」,認識那些靜靜存在卻說了很多故事的歷史痕跡。
下午:戶外走讀 ♀️ 【沉入海底,香煙裊裊——陶瓷香爐的兩種命運】
時間|8/31(六)下午 1:00-3:00
集合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 1F服務台
導覽|廖伯豪老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陳英豪(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報名方式|請線上填寫google表單, https://forms.gle/FVbaAc15S8bL55cH7
本活動提供接駁專車,名額僅限30名,敬請提早報名
⚓ 一件陶瓷香爐,如果沉入海底,便可能成為魚蝦的避風港;
如果落在神壇,則會沾染香油,日日承載著人們的祈願。
同一種陶瓷,卻走上截然不同的命運──你想親眼看看這樣的命運轉折嗎?
從沉入海底的外銷瓷片,到廟宇裡日日升煙的陶瓷香爐——
這趟走讀,我們將穿梭過歷史與信仰的交界,看見陶瓷如何完成從「商貨」到「神器」的轉身。
我們將從博物館的展區出發,認識水下考古出土的青花瓷與海外貿易背景,接著搭乘接駁專車,實地走訪幾座與航海文化密切相關的廟宇,觀察:
廟宇香爐的製作、風格與年代如何對應當時的歷史
神明信仰如何與貿易、移民與風浪緊密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