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協助學校營造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自105年起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並引導師生共同思索「我們的學校,應該擁有怎樣的美感樣貌?」計畫執行至今已邁入第9年,全國累計共有859所學校申請參與,完成107件美感校園典範案例。
113-114年度完成改造的10所學校,在師生、設計團隊與計畫輔導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梳理了美感教育、地域文化與校園環境之間的定位與關係;並為鼓勵受補助學校持續推動校園美感環境,經由書面審查及實地訪視方式,選出1所特優學校、2所優等學校及2所甲等學校,獲獎學校為:特優獎「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民小學」、優等獎「桃園市蘆竹區新興國民小學」及「臺中市新社區新社國民小學」、甲等獎「臺東縣立桃源國民中學」及「國立馬祖高級中學」。
本次改造成果凝聚4大主題亮點,包含「跨域整合x創意實踐」跨域整合與協力實踐,將戶外場域轉化為學生探索與創意實踐的基地;「學校意象x精神象徵」學校入口意象與教育空間的鏈結,強化校園識別度與師生歸屬感,讓我們一同看見校園美感環境蛻變後的嶄新風貌;「文化傳承x在地認同」校園美感改造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讓學生在日常中自然培養統文化自信;「自然共融x戶外教育」美感校園將自然與學習零距離串聯,延伸為環境教育的第二教室。這些改造成果不僅展現出美感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也讓校園空間與在地文化、自然地景相互共融,形塑出兼具教育意涵與地方精神的美感環境。
「跨域整合x創意實踐」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校內建有「日治後期宿舍群」,是當地碩果僅存之歷史建築,與之相對的新建教學樓,形成強烈新舊對比。毀損嚴重的涼亭花架,阻隔了新舊場域之間的連結與整體性,同時降低校園空間的使用性。學校透過計畫拆除舊有木構造涼亭及花架,於生態池上重建一座戶外展演平臺,串聯新舊空間的視覺通透性,水岸轉化為創意與學習的基地,帶領孩子創造親水的活動與科學的探究,利用回收寶特瓶製造「水上浮舟」,創造校園內的水元素體驗。師生們在互動中協力合作、觀察、發現,實踐了與人共好、與自然共生的美感經驗,創造傳統日式宿舍群與校園教學建築群的共融。
「自然共融x戶外教育」桃園市蘆竹區新興國小
桃園市蘆竹區新興國小穿堂為進入學校主要出入口,昏暗無鮮明色彩與代表性意象,後方中庭樹叢野草滋生,且歷史悠久的動物雕像隨意安置,讓學生難以親近。學校透過計畫,以細膩的環境感知,將「風」這一抽象元素化為可見的藝術語言,讓穿堂經由學生手作的「稻浪裝置」轉化為隨風律動的空間,微風吹拂間的沙沙聲,彷彿讓農田的節奏流入校園;新增的塗鴉牆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激發藝術表達與創意思維。學校更以減法設計改造中庭,結合地形高低與黃金比例鋪面,將雜草叢生的空地變成可遊可學的美感場域。
「文化傳承x在地認同」臺東縣立桃源國中
臺東縣立桃源國中緊鄰巴喜告部落(又稱桃源部落),是一所位於南橫山區的布農族重點學校。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將閒置的綜合教室外部地形重新整地,藉由植草、壘石、步道與平臺延伸,將原本的草坡蛻變為大地階梯教室,並從階梯平臺延伸出的步道,亦轉化為布農文化祭典植物生態體驗區,成為自然與文化交融的學習空間。此外,學校透過部落耆老協力,將布農族傳統染織技藝帶入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從植物採集、染料製作到曬布定色的完整工序,不僅培養美感經驗與文化傳承意識,更將布農族染織的紋理與色彩融入校園地景,深化學校與部落之間的關係美學。
以美感為名,在校園蔓延
教育部表示,校園美感環境的再造,不僅是修繕硬體的工程,更是喚醒校園中潛藏美感的行動,並將其融入空間的感知與設計之中,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啟發創意思考的「美感教室」。在校園改造的協作過程中,師生重新建立與環境、文化、社群的情感連結,孩子們從探索中學會看見美、感受美、創造美,最終,希望這些美感種子能成為以美改變世界的行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