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113.12.26
縣府26日召開主管會報。縣長張麗善接受環保局等各局處獻上包括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第7屆政府服務獎等近30座獎項;並致贈紀念禮品給即將退休的地政處長蘇瑞元、主計處長蔡蓮日,感謝兩位處長多年為雲林奉獻,祝福他們退休後都能開展美好新人生。
張縣長指出,未來縣府將繼續深化智慧農業與資源循環,並擴展地方創生成效,讓雲林在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中佔有一席之地。明年度將是2025雲菁人才培育計畫年。縣府計劃未來持續建構包容、健康、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培育各領域人才,期望透過人才培育增加雲林的潛力,並達到SDGs目標11「永續城鄉」之願景,造福縣民。
雲林縣政府在今(113)年度榮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此為全國公務人員的最高榮譽獎項!這也是歷年來縣府首次獲此殊榮,各界充分肯定其在智慧農業、資源循環經濟及氣候變遷應對上的卓越表現。
本次獲獎的「雲林縣政府氣候變遷辦公室:智慧減碳農業與循環永續促進」團隊,展現創新理念與強大執行力,不僅在環境保護與產業升級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更樹立地方政府在永續發展領域的標竿。
張縣長強調,雲林縣斗六地政事務所在全國142個參賽機關(構)中脫穎而出,以「用『心』服務,突破既有框架—無人機及E化運用」一舉奪得第7屆政府服務獎「數位創新加值類」獎項。斗六地政事務所於110年與中華無人系統應用發展協會以公私協力合作模式,藉無人機產製高精度真正射影像圖並與地籍圖資套疊成果,解決傳統測量無法突破的障礙、民眾質疑不信任等問題,並推出極具機動性又精練之「友善行動辦公室」服務,以投影機或3C設備到府實地解說,以影像既直觀方式清楚呈現解決民眾的疑惑,甚至定分所有權人長久以來的紛爭。此外,以顛覆傳統、變革創新作法登上國際期刊:IEEE Xplore,引領公部門,將雲林再次推上國際舞台。
雲林縣政府參加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評選,以「轉廢為能,垃圾全循環」及「以永續與淨零打造虛實整合的守護者聯盟」兩大專案與全國162個機關團體競逐,在政府機關類脫穎而出,一次榮獲兩獎,獲獎數為地方政府第一,展示了雲林縣在資源循環、永續發展及應急管理領域的卓越成就。
雲林縣面臨人口外流和高齡化問題,正推動健康且高齡友善城市。通過跨局處合作、整合在地資源,並結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打造具特色的健康高齡城市及永續減碳的韌性城市,促進高齡者健康幸福,提高社會參與度,營造友善環境。今(113)年縣府團隊,持續積極努力創新,再接再厲,獲獎數除六都外,仍為各縣市之冠!充分展現雲林縣推動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的決心,並為縣民打造健康宜居城市推動成果斐然。參選作品獲得健康城市獎類-「城市夥伴獎」、「韌性與創新獎」、「綠色城市獎」,及高齡友善城市獎類-「無礙獎」、「共老獎」、「創新獎」、「活躍獎」,再度創造佳績,獲得七大獎項,獲獎成績成績為非六都第一,全國第二。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素有台灣永續獎奧斯卡之稱。雲林縣政府於2021年發表首本永續發展自願檢視報告(VLR),並於2022年首次參與第15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即榮獲「永續報告獎-金獎」。2023年12月發布的第二版VLR參加2024第17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成績更上一層樓榮獲「永續報告獎最高榮譽-白金獎」,是非六都縣市的首例。
2024年「第四屆地域振興大賞」,雲林縣華南社區發展協會榮獲「第四屆地域振興大賞-首獎」,古坑華山休閒農業區也獲得入圍地域振興大賞獎的榮譽,虎尾北溪社區則是入圍風格餐飲獎。雲林縣華南社區、北溪社區以及華山休閒農業區的卓越表現與獨特魅力,充分展現了雲林深耕地方、推動創新的決心與能力!地方創生,從不僅是夢想,而是一群人攜手努力實現的目標,有他們的努力,讓雲林的美好被更多人看見!雲林縣政府未來持續用行動創造更多雲林社區的可能性。
雲林縣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實力與魅力,由縣府城鄉發展處協助輔導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榮獲「2024美國泰坦地產大獎 TITAN Property Awards景觀設計-鄉村設計Landscape Design – Rural Design銀獎」,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的共生田,由居民無償提供的土地,經社區與學校團隊精心規劃,成為推動食農教育與生態保育的重要基地,不僅保留了傳統石梯田景觀,更運用砌石工法修復駁坎,將過去的茶園配藥室改造為「學田泉共好平台產品展售中心」,成功實現歷史建物的保存與創造新價值。
縣府水利處以「再造斗六生命之河-雲林溪景觀工程」參與2024年備受矚目的國際景觀競圖【IFLA AAPME Awards】比賽,在競爭激烈的洪水與水管理類別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展現了台灣在景觀設計與水管理領域的卓越成就。另,雲林溪上中下游段整體水環境環境景觀工程案榮獲「第四屆水環境大賞兩項大獎:公私協力夥伴獎-特優,樂活生態-優等」,是本屆唯一榮獲2大獎,且名次都最好的縣市,感謝各位委員的支持與肯定,雲林溪景觀工程為雲林溪整治項目的最後一步,本案透過「親水共生」、「宜居城市」、「人文廊道」、「生態永續」四大目標縫合雲林溪藍綠帶、串聯水岸休憩空間打造全長5.2公里水岸廊道,其中本案著重生態環境之營造與公私協力,透過藍綠帶串聯、景觀生態提升及社區參與,成功打造宜居、親水、生態共融的城市環境。「雲林溪上中下游段水環境景觀工程」,亦榮獲第二十五屆「國家建築金獎-公共建設優質獎」,更獲評為「首獎」,成為台灣水環境改善與生態永續的卓越典範。雲林縣透過社區扎根及培訓社區防暴宣講師,布建在地資源及網絡合作,推動「暴力零容忍」觀念。衛生福利部113年度推動性別暴力防治社區初級預防工作評估暨獎勵計畫,以書面評核各縣市推動性別暴力防治業務,並依業務推動進程區分三個組別,本縣榮獲第二組第一名殊榮。本府輔導本縣新光社區發展協會及石龜社區發展協會參賽衛生福利部「街坊出招9-社區防暴創意競賽」,在全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新光社區榮獲團體新銳組第二名,石龜社區榮獲團體新銳組明日之星獎。
雲林縣政府於113年6月20日舉行113年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民安10號)演習,本次演練以戰時景況下之災害搶救為主軸,分為兵棋推演與實作演練,其中上午兵棋推演假虎尾鎮虎尾農工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中午則至高鐵雲林站進行現地觀摩,下午實兵演練則於虎尾鎮農機展場地辦理,戰時收容救濟站則設置於虎尾國小,整個演練過程逼真,並榮獲「行政院113年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演習綜合實作—特優」的殊榮。張縣長指出,演習目的是幫助各單位熟悉應變流程檢討不足之處,而本年所設定的戰災的比重更是多於以往,相信對各單位應變會有更大的幫助,本次演練總計出動人力約1252人,動員各式應變相關車輛、巴士等機具約120部,也特別感謝參與演習同仁的付出及各公、私部門的協助,再次提醒大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提升全民國防的防衛精神。
雲林縣政府辦理社區大學成績斐然,榮獲教育部113年地方政府辦理社區大學業務獎勵計畫優等成績,雲林縣目前計有山線、平原、海線與虎尾溪等四所社區大學,設置超過百個學習據點遍布20鄉鎮,且深入偏鄉開課,每年開設超過五百門課程、逾九千人次民眾參加,本年度榮獲「教育部社區大學業務獎勵優等」。為鼓勵弱勢族群終身學習,中低收入者享有學分費全免優惠,新住民、身障者及長者享有學分費半價優惠,且學分費為全國最低,歡迎民眾一同加入終身學習行列。雲林縣大埤國小及來惠國小因舊校舍老舊,雲林縣政府向教育部提出整建計畫,並於113年度榮獲2024建築園冶獎-公共建築類,大埤國小新校舍是一座三層樓建築,前庭的空間規劃與美化,扮演著境教的任務及人車分道的設計,讓學生能有安全的活動動線與寬敞的活動空間,營造出優質的學習氛圍,另來惠國小新校舍是一座二層樓建築,具有詔安客家聚落的特色,將提供來惠國小師生及社區民眾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新校舍的完工不僅讓原本的校園景觀獲得改善,更象徵學校邁入嶄新的階段,將提升教育品質與對學生未來的承諾,培育更多的人才,造福社會。
在警政署的肅槍、打詐、掃黑專案中(113年7月1日至9月6日),雲林縣共逮捕18名持槍不法份子,查扣25枝非法槍械及破獲1處改造兵工廠。雲林縣警察局長李建民表示,此次最矚目的案件為北港分局成功破獲一名黃姓男子的改造槍械工廠,警方查獲短槍11支、長槍2支及其他非法槍械和彈藥,並將該嫌犯繩之以法。同時,警方在此次專案中破獲詐騙集團31個,逮捕82人,並查扣價值近3,000萬的不法所得及涉案車輛,成功打擊犯罪集團及黑幫勢力。
張麗善縣長對警方的優異表現表示高度肯定,強調警隊不僅在雲林縣內,甚至到外縣市都展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成功破獲槍械與詐騙案件,維護社會治安。縣長也特別感謝警友會及縣議會對警方的支持,並表揚雲林縣警局榮獲警政署113年第3季「全國同步打擊詐欺、掃黑及肅槍行動專案」之肅槍行動乙組第一名的殊榮。
雲林縣消防局積極推動「韌性臺灣-強化各類型義消科技化訓練與精進裝備中程計畫」,藉以提升本縣義消人員的質與量及強化本縣防救災能量,經內政部消防署綜合評核下,在全國22個縣市中,執行績效榮獲特優全國第一名。本次評比期程長達一年,評分項目從前一年10月是否如期提報細部執行計畫開始,到執行年度規劃辦理訓練、採購招標裝備器材、補助經費核銷及計畫與推廣宣導等,本縣均能如期且快速完成,未來將秉持此精神,持續為提升本縣防救災而努力,致力守護縣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最後,張麗善縣長亦表揚「雲端聯合服務中心服務績優人員(MyData) 金效獎、金長獎」以及「雲端聯合服務中心服務績優人員(線上申辦) 金效獎、金長獎、銀長奬、銅長奬」共計21名同仁,並感謝所有雲端聯合服務中心同仁願意付出心力及專業,也感謝參與系統整合的每一個單位,大家通力合作共同造福鄉親,讓鄉親能在第一時間、以最便利的方式獲得所需資訊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