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且現代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已成為路上不難找尋的街景。然而,在這樣便利快速的生活步調中,仍有一些小巧溫暖的店面默默亮著昏黃燈泡,以最純樸的方式陪伴著人們—它們,就是承載無數人童年記憶的「雜貨店」。
雜貨店的起源相傳可追溯至唐代《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搖鼓郎」:肩背木架、販售各式小物,邊搖著搖鼓邊沿街叫賣,是最早的「移動式雜貨店」。隨著時代推進,澎湖於清領時期逐漸出現挑擔或推車販賣的形式,進而發展為固定店面的雜貨舖。無論稱作「矸仔店」、「��仔店」,或是如今常見的「柑仔店」,這些名稱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深深烙印在三、四十歲以上民眾的集體記憶中。
有趣的是,當問起那些陪伴成長的雜貨店,多數人卻說不出其正式店名,只記得老闆的暱稱、店的位置,或乾脆以「那間店仔」稱之。也正因這份熟悉卻又無名的情感,催生了本次特展主題—「沒有名字的店」。
澎湖開拓館自114年11月22日(六)起至115年4月30日(四)止,推出「那間沒有名字的店:溫情 × 時光 × ��仔店」特展。展覽將介紹現今澎湖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仍在營業的雜貨店,並精選四處獨具風貌的店家進行深度呈現。此外,展場也將展示各式雜貨店商品、買物指南,以及別具在地文化意義的祭祀用品,帶領觀眾一窺澎湖雜貨店的豐富面貌。
想知道老澎湖人心目中最難忘的雜貨店、最懷念的商品與景象是什麼嗎?
誠摯邀請您在特展期間走進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沒有名字的店」,一起回味那些伴我們度過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的溫暖時光,並見證雖被時代推動,卻始終未曾消失的在地存在。

